第467章 鹹陽移不動,那就移朝廷!

扶蘇舉樽。

百官亦舉樽,君臣同飲。

待杯中酒喝完,扶蘇突然道:“在關東實行特區制,的確能解燃眉之急,然並不能持續。”

“天下一統之後,大秦的疆域大幅提升,郡縣制的弊端,在這十幾年裏已逐漸凸顯。”

“關東太遠,政令不暢。”

“若是關東生亂,傳至鹹陽,再由鹹陽討論出結果,再下發至地方,路途上耗費的時間太多了。”

“很容易造成局勢惡化。”

“朕痛心於此,決議重新斧正天下秩序,重定天下制度,三代以來,天下奉行的是世卿世祿,奉行的是分封制。”

“大爭之世開始。”

“世卿世祿制開始崩潰,大秦開國伊始,徹底廢棄了分封制,於天下施行郡縣制。”

“然正如當年王綰老丞相所言,郡縣制固然很好,但大秦現有之實力並不足以落實完成,反倒容易讓地方勾連,暗中脫離朝堂管控,繼而生出亂事。”

“朕卻是要做一些改變。”

“諸卿以為何?”

聞言。

百官眉頭一皺。

他們沒有開口,都暗自沉思著,扶蘇今日宴會明顯帶著十分強烈的目的性的。

從一開始的敲打,到後面提出在關東挑選幾地行特區制,再到現在,提出要改變現有的制度。

明顯是有備而來。

只是……

扶蘇意欲如何改?

政治體制的改變,可不是一件小事,動輒會危及國本,甚至會動搖天下安定。

蒙恬出列道:“陛下,意欲做出怎樣的調整和改變?”

扶蘇笑了笑,平靜道:“將郡縣制跟分封制做一個折中,擇其優,棄其糟粕,以定大秦天下。”

聞言。

百官目光微異。

當年參與過郡縣分封制討論的老臣,此刻也一下被拉回到了過去,又重臨了當年眾口爭辯的場景。

分封制有何益處?

按王綰老丞相的說法,分封,以地理遠近定封國大小,王者分封,地愈近而封國愈大,地愈遠而封國愈小,故海上之地有十裏諸侯。

皇帝領趙魏韓三地,是為帝畿,燕齊楚三地,則為分封諸侯,一旦有事,便可就近靖亂。

所以分封的真正益處,是因時因地而施治也,是以更好的彌合天下,天下九州,情勢風習各異,難為一統之治,以分封,則能因地而推治。

不過隨著六地的叛亂被鎮壓,關東已掀不起風浪,所謂的彌合天下,如今也就成了無稽之談。

故真正的好處就一個,省卻治民之勞,同時附帶一些所謂的因地而推治。

至於郡縣的優勢,同樣一目了然。

自孝公以下之歷代秦王,雖時有王族子弟或重臣領於一方,然皆以國府郡縣官吏施治,王族子弟與重臣之效用俱在鎮撫,以利推行法治。

此等領治,賦稅皆上繳國府,領治之地更無私兵私官,而這就是郡縣一治之特例也。

扶蘇如今舊事重提,明顯是對兩者都有不滿,分封是絕不可能的,只是郡縣眼下,朝堂治理多有不便。

若是聯想到前面扶蘇所說的特區,蒙恬等人也是一下回過味來,陛下想要的是給予地方一地的自治權,讓地方能因地而施治,同樣又要保證郡縣制的特質。

即領治內的賦稅皆上繳國府,領治之地更無私兵私官,言而總之,地方能代行國政。

減少中途政令的傳遞不暢。

保證天下穩定。

只是……天下當真能有如此一舉兩得的制度?

眾人心中生疑。

這時。

扶蘇笑著道:“朕也只是有一些粗淺的想法,並不怎麽成熟,不過諸位大臣下去,卻是可以替朕多思考思考。”

“朕的想法很簡單。”

“既然鹹陽不能移,那就移動一移朝堂,將朝堂從鹹陽,移至邯鄲,移至壽春,移至大梁等地。”

“大朝廷既然移不動,那就移小朝廷,過去天下劃分為九州,如今大秦是四十二郡,七百多個縣,那能否在這些郡縣中劃分出十來個大州。”

“將部分朝廷官員,用以直接管轄下屬的郡縣,不過若繼續以三公九卿這般朝堂制度下移,卻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了。”

“也略顯大而無當。”

“而朕當初初涉政事時,曾主導過一場‘官山海’的改革,其中朕記得很清楚,為了防止那些商賈再暗中做破壞,有意制造混亂,莫去證據,故特令讓商賈將自身的職能全部登記入朝堂。”

“若有事,負責相關職能的商賈必須負責,朕想來,此法可否用在大秦的體質上。”

“將職能細分,再總計。”

“而朝堂主官,主司其中一司的全部,並從官署中安排一名佐官去地方州負責相應的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