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風雨欲來!!!(第2/3頁)

“根源便在於此處。”

“秦自來更注重的便是人事。”

大堂寂然。

聽了李斯的話,眾人都若有所思。

不過在稍顯安靜之後,計然卻是冷笑一聲,駁斥道:“丞相言之有理,這的確是朝廷過去的做法,這種做法自然也是無比正確,但今時不同往日,天下早已變了。”

“若繼續墨守成規,不思進取,豈非自絕於天下?”

“再則。”

“李丞相說的不全。”

“我計然跟李丞相馮丞相一樣,都是關東出身,在仕秦之前,也的確受到不少王道影響,但所謂王道霸道,究其根本,只是治國之方法,只要運用得當,未必不能為我所用,為大秦所用。”

說著。

計然冷漠的瞥了馮去疾一眼。

馮去疾臉色微沉。

他自是聽得出計然話中的譏諷意味。

計然冷笑道:“方才李丞相說的在理,朝廷過去對於天下災禍治理,主要采取的便是‘以工代賑’,大秦興修水利足有上百年,這才有了關中沃土,也才有了而今之富饒,然水利之事,注定要有水才能去做,天下江河溪水眾多,但也有很多地方是不靠水的。”

“而且天下除水澇,還有旱災、蟲災等等。”

“所以等到災難真的發生時,很多地方往往是沒辦法興建工程的,而對於這種狀況,朝廷過去的做法,其實也殊途同歸,便是給災民找事做,例如讓災民向軍營服務,制作制造箭矢、修繕甲胄,收集草料,維護戰車等工作,來謀求一份事務,以維系自己生活,保證自己不被餓死。”

“但……”

計然話語一頓,嘴角帶著幾分冷冽。

他緩緩道:“這種辦法之所以可行,那是因為天下未定。”

“而今天下安定,這種辦法恐無法進行了。”

“無法興修工程,也無法為戰事做準備,這些災民又當如何處置?”

“難道就眼睜睜看著這些人餓死?”

“若當真這麽做,只怕天下真就要烽煙四起了。”

“這豈是我等能承擔的?”

“我計然仕秦多年,一心為秦,正是對天下有所擔憂,這才慨然進言,也正因我是關東出身,對關東情況有所了解,所以才敢冒大不韙,去提出修法賑災,為的便是將災禍影響降到最低。”

“我計然為國為民問心無愧。”

計然一臉慨然。

計然的話也是得到了不少人贊成。

聞言。

李斯嗤之以鼻。

他冷聲道:“計官市丞,你的話我不敢苟同。”

“而且你會錯意了。”

“以工代賑,並不僅僅只用於水利旱災,同樣也能用於興建利國利民的工程上,且不說大秦各郡縣的道路問題,還有關東城墻修繕,以及一些失修的水利,這些都是可以消化災民的,何以非得要臨時起意?”

“不過你說的的確有幾分道理。”

“我方才沉思了一下,關東跟關中不一樣,沒有那麽多存糧,也習慣了朝廷賑災,所以可在受災之地推行緩稅。”

“暫緩民眾的稅賦,允許民眾到豐收之年再補交欠下的稅賦,另一方面,朝廷也會為災民提供種子和農具幫助災民盡快恢復生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若是這些災民自己都不積極的治災,那這樣的子民大秦何以繼續留著?”

“大秦也養不起這麽多無用之人。”

“法不可動。”

“秦法規定民人不得私相逃荒而致民力流失,須在官府政令之下由鄉官率領實施,只要大小官署恪盡職守,任何災禍都能得到妥善解決。”

“這才是修人事以勝天的意義。”

說完。

李斯已無心再聽計然等人狡辯,直接宣告這次商議結束,同時讓小吏將這次商議對話悉數記下,等整理好再呈給陛下。

見狀,其他人也沒有再言。

而後互相拱手道別。

隨後各自回到了各自官署。

扶蘇也並未在丞相府多留,他這次前來,主要便是想看一下朝廷官員對秦法的態度。

只是結果令扶蘇心驚。

朝廷很多官員都對現有秦律有不滿。

一直在有意無意試探改變。

最終爭執的其實還是道路之爭。

行王道還是法制。

朝臣中很多官員,都趨於行王道,只是過去礙於始皇威言,將這個心思壓下了,眼下天象異變,這讓不少人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試圖從各種角度進行試探,以改變朝廷方向。

一時間。

扶蘇只覺壓力山大。

他早就明白過來,大秦是走不了王道的。

一旦走上王道,就會跟現有法制產生沖突,到時朝廷上只會內爭不斷,時間稍長,秦廷恐要自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