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2/2頁)

“這便已應驗天意之神妙。”

“容不得半點輕慢。”

聞言。

嬴政冷冷一笑。

“天害人,不下雨,自古無對?”

“天害人,雨不歇,自古無對?”

“大秦連旱數年,是朕以大決國命之心,與上天一爭生路,帶領數百萬秦人大決水旱,這才使得涇水在秋種之時灌我田土,至於爾等求下的雨水已是到了秋末,田土早已灌溉完成,有無甘霖已無差別。”

“鯀(gun)禹時期,天降大水,神州沉淪,當時祈神之人可曾少過?”

“然大雨止歇?”

“未也。”

“最終是大禹帶著萬民疏通河渠,將汪洋引入大海,這才讓神州重現。”

“朕非是不敬天。”

“朕只是在敬天的同時,想多做一些人事。”

“誠然。”

“上天有好生之德。”

“但朕作為皇帝,天下萬民皆為朕的子民,朕若是一心只有祈神祭祀,等到真的天降災禍,豈非只能眼睜睜看著萬民等死?”

“神要祈,祀要祭。”

“但人事相關不能停。”

“朕欲在天下建立一套防災救災體系,在現有決通川防、疏浚河渠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讓天下遭至災禍時,不至於六神無主,更不至於無所作為,朕欲廣修人事以爭生路。”

“朕知這樣做效果寥寥。”

“然朕即位三十幾年,對天下治理也有一番經驗,水災靠的是河渠疏浚,旱災靠的是打井,蟲災靠的是滅蟲,雪災靠的是清雪,朕能做的有限,只能盡一盡人事相關,至於天意,則依舊要靠諸位去溝通了。”

聽到嬴政油鹽不進的話,良相公氣的臉皮亂顫。

最終。

良相公只能怒聲道:“殿下你倒行逆施,一定會遭受上天懲罰的,大秦要被降臨災禍,陛下,你這是在害大秦啊。”

對於良相公的話,嬴政直接當沒有聽見。

他朝四周揮了揮手,淡漠道:“良相公年事已高,你們把良相公送下去歇息吧,以後若無朕的吩咐,巫師、相師、日者、星官等的求見,一律不見,他們既然誠心向天,那就當更加虔誠一點。”

“只對天!!!”

說完。

嬴政猛地拂袖。

示意四周宦官將這幾人送出去。

他其實本不欲向良相公等人解釋的,只是最終還是忌憚天意,因而還是多解釋了一番。

而且他心中其實門清。

良相公之所以勸阻,並非勸的是他詔書中的修人事以勝天,他們更多爭的是修人事沒有經過天意,此舉對於良相公等巫師而言,已經是極大的質疑跟否定了,他們自會感到驚慌。

嬴政擡起頭,望著白茫茫的天空,冷聲道:“天意?”

“這世上當真有天意嗎?”

“若真有天意,天下豈會有這麽多災多難?大秦為天下做了這麽多,又豈會被降臨一個熒惑守心?”

“而且就算真有天意又何妨。”

“朕這次便再跟上天爭一爭,看看天意勝不勝得過人心!”

嬴政眼中閃過一抹戾色。

他重新坐回位置,翻開李斯的奏疏,仔細的查看起來。

另一邊。

始皇令書一出,鹹陽議論紛紛。

有人認為始皇這份令書有大不敬之嫌,也有人為這份令書叫好,認為大秦自來就不信什麽天意,而大秦之所以一統天下,靠的也不是天意,而是靠的秦人強悍無比的戰力,打天下如此,治天下依舊如此。

終究是靠人。

尤其是始皇舉例早年的大旱,更是讓不少秦人深以為然,當時天下大旱,數年無雨,地方可謂各種祈神求雨都試遍了,依舊沒有求得半點雨,最終還是始皇力排眾議,帶領秦人決通涇水,引水入田,這才勉強制止旱災,然即便如此,那幾年秦國也是死傷慘重。

也不得不龜縮函谷關。

只不過跟秦人的認同相反,等這份令書傳至天下,卻引起了六地很多民眾驚慌。

因為秦不敬天!

一時間。

本就形形色色流言不斷的關東,各種謠言讖語更是層出不窮。

而始皇的詔令,也出乎很多人意料。

儒家也好、六國貴族也罷,在聽聞始皇的令書後,也是徹底振奮起來,在各地散布大量謠言,本就有些浮躁不安的關東,隱隱間變得越發動蕩不安。

不過任由天下謠言散布,秦廷都未曾再做過回復。

仿佛那份令書便是最終告書。

令書頒行沒多久,李斯提出的防災救災制度,便映入到了朝臣眼中。

也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