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政治分野!

隨著始皇離開。

眾朝臣陸續走出了正殿。

良相公、杜赫等人走在了一起,談笑風生,顯得很是從容鎮定。

李斯淡淡的看了幾人幾眼,並未露出任何神色,徑直離開了,至於史祿、禦史德等人,看著漸漸互相間有了距離的朝臣,眉頭微微一皺,卻也並未多說什麽,只是埋著頭徑直離去。

一旁。

身寬體胖的張蒼走在最末。

他自是將殿中情況看在眼中,而這其實在意料之中。

他輕嘆一聲,滿眼愁思。

這時。

扶蘇邁步走了過來,他笑著道:“張禦史何以嘆氣?是因為我扶蘇回鹹陽,並未去見你?”

聞言。

張蒼苦笑一聲,拱手道:“殿下說笑了,臣之所以嘆氣,只是感慨上天不公,竟在此時降下此等異象,經此一事,朝堂恐短時難以安寧了,而殿下你在接下來也當更為慎重。”

聽到張蒼的話,扶蘇眉頭一皺。

他有些不解道:“張禦史這是何意?”

“這次廷議何以讓張禦史這麽戰戰兢兢?這不是一場爭論天象的事嗎?不過是有些奇怪,滿朝大臣並無多少人言及這次天象,也並未給出多少解決之策,反倒爭論起了‘神’學。”

張蒼微微扶額。

他謹慎的看了看四周,刻意壓低聲音道:“殿下,你太小看這次廷議了,這次廷議不亞於當初的郡縣分封之爭,更不亞於陛下剛掌權時的王道霸道之爭,只是殿下前面身在嶺南,有些對朝中情況失了敏覺。”

“但殿下卻是該重視起來了。”

“還請張禦史細說。”扶蘇面色一正,連忙請教道。

他還真未將此事放在心中。

他在嶺南時便聽聞天下發生熒惑守心之事,心中震恐之余,更多擔心的是關東余孽會借此抨擊朝政,或者是鼓動人心,引起天下不寧,不過回到鹹陽,卻是發現朝中一片鎮定,仿佛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中。

因而他心中稍安。

眼下聽到張蒼的話,他一下警覺起來。

張蒼並未開口。

而是在一旁引路,等兩人去到一僻靜處,這才再度拱手道:“方才人多眼雜,言語此事,多有不便,故才特意尋了一僻靜處,還請殿下恕罪。”

扶蘇擺了擺手道:“張禦史何出此言。”

“只是還請張禦史將其中細節明說,以解扶蘇心中之惑。”

張蒼頷首,沉聲道:“殿下,這次的廷議實則是朝臣的政見之分。”

“而這樣的政見之分,正如我前面所講,已發生過兩次了。”

“最早的一次是陛下剛剛親政時,不過當時爭的是王道跟霸道,時值河渠令的李丞相,那時已入了陛下之眼,因而就有了後續朝堂的明爭暗鬥,當時陛下對王道霸道之路還心有疑惑。”

“我對那次爭鬥了解不多,也只能勉強說一下。”

“《呂氏春秋》誘導民心。”

“民心同,則王顧忌,必行寬政於民,亦可穩固秦法。”

“這是當時的國相呂不韋的做法。”

“而當時李斯則私下提出,庶民對秦法向來是敬而畏之,而對寬政緩刑是親而和之。”

“敬畏和親和,孰選孰棄,這是陛下需決斷的。”

“歸根到底,其實就是王道跟霸道的選擇,王道推崇民心即天心,得民擁戴,則得天下,而霸道則是強兵息爭,靠強力一統天下。”

“那次爭議的結果,殿下是清楚的。”

“霸道勝了。”

“而在後面幾個月後,如呂不韋等人,籍其門,其後世子孫永不得為秦國任宦,至於呂不韋的門人全部被放逐到了巴蜀,像蔡澤等人也是直接被辭官告老,而後再無音訊。”

“然這只是明面上的。”

“這次爭議其實還有延續,延續的便是逐客令。”

“呂不韋為關東出身,當朝期間啟用了大量關東人士,雖在第一次清理時,陛下將呂不韋及其門人驅逐出朝堂,但朝堂依舊還有很多秉承著呂不韋理念的觀念的官員,所以就有了逐客令。”

“在逐客令跟諫逐客令之下。”

“占據朝堂的關東人士很多被清理了。”

“自此陛下徹底收攬大權,也實現了朝堂平衡。”

“君臣一心,大秦隨之橫掃六國,一統了天下。”

“這是第一次政見分野。”

“以呂不韋身死、蔡澤辭官、熊啟叛變,朝堂去近半數關東人士告終。”

聞言。

扶蘇神色嚴肅。

他還是第一次這麽直觀感受政見分歧的後果。

張蒼隨後繼續道:“至於第二次,起於大秦開國,郡縣分封之爭。”

“久爭之下,實則變成了道統之爭。”

“即道路之爭。”

“朝堂上是當時廷尉李斯跟當時的丞相王綰之間的爭鬥,第一次為陛下以一己之力力排眾議,決定了郡縣制,然後續幾年,朝中一直都有非議,因而便有了前幾年的那次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