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以儒之法制儒!(第2/3頁)

“秦人想學習法令太難了。”

“我不知這是為何?”

“法令難道不應當是每個秦人都要了解的嗎?為何朝廷卻在無形間形成了這麽高的門檻?諸位難道是擔心底層民眾知曉了律法後,會影響到諸位處理政事時的公平公正嗎?”

“不然何以如此?”

眾人沉默。

扶蘇並未就此多說,繼續道:“我相信諸位都是秉公辦事的,也都是遵紀守法的,或許其中有一些我不知曉的隱情,因而扶蘇也不就此多言。”

“大秦的學室太少了。”

“而能進入學室學習的士人更少。”

“而且學室學的東西很多,除了最基本的識文斷字,還要學軍事,學算數等等,因而大秦學室培養出來的官吏大多都能文能武,也是都能獨當一面的大才。”

“然就扶蘇所知,大秦眼下真正欠缺的是這般大才之人嗎?”

“不是。”

“是微末小吏。”

“準確說是那些鬥食小吏。”

“但大秦的底層官吏,過去又有多少有機會接觸到法令?又有多少機會能學到律令?”

“放眼大秦數十萬官吏,真正對秦律有了解的,恐是屈指可數。”

“而且他們自幼接觸到的不是法。”

“是儒!!!”

“秦儒相輕,秦儒相離。”

“關東跟秦地之所以格格不入,未嘗沒有儒家的潛移默化的宣傳。”

“去年,陛下將儒家驅逐出朝堂,李丞相更是直接上書,對儒家的一些典籍進行焚毀,甚至還頒發了焚書令,未嘗不是想削弱儒家對底層的影響力,但關中或許能夠做到,但關東呢?”

“而且此法真能起到效果嗎?”

“這些年,關中跟關東進行了數次人口互遷,眼下關中老秦人數量,其實相較於關東來的新秦人數量並未多出多少,而且家中留下的多是老弱婦孺,在這種情況下,只怕不少老秦人也漸漸受到了儒家影響。”

“儒以文亂法。”

“自從關中跟關東進行了人口互遷後,關中的治理難度是越來越大,關中的法制體系也日漸崩壞,甚至越來越多人對法律淡漠,然朝廷又何曾真的做錯了什麽?”

“根由就在人心浮動了。”

“儒家思想作祟!”

“這些關東人飽受儒學影響,潛移默化也影響了關中的老秦人,讓他們對秦律漸漸生出了幾分不信任,甚至是感到了一些嚴苛冷酷,因而這種局面若是不盡快扭轉,老秦人跟大秦離心離德,恐就只是時間早晚。”

“所以扶蘇對軍中士卒的解決之法便出於此。”

“這也是從李丞相的建議中得到的靈感。”

“從根本處出發,從底層著手。”

“簡明扼要。”

“入學!”

“放低秦人入學資格,降低秦人接受法令的門檻。”

“過去唯有進入學室的青年,才有機會接觸到大秦律令,才能學習到律令法條。”

“這種情況當做出改變。”

“過去唯有大夫級爵位的家庭才能供得起一個學室子弟,今後這個條件將會大幅降低,不過學室要分為初高兩等,高等依舊保持原狀,而初等的條件,將降低到上造、簪裊,不過達到上造爵位的人大秦至少有幾十萬,因而真正的準入標準是上造跟簪裊的臨界。”

“上造只是有資格,但想讓自家子弟入學,還需滿足額外的條件。”

“如此不僅能解決軍中部分功賞問題,還能讓法制深入人心,加深秦法在關中的影響力,同時借助此法也能為大秦培養不少底層官吏,可謂一舉多得。”

“這些秦人子弟今後學的是法、是律,行的是律文,法令。”

“如此也能不斷蠶食被儒家影響的底層,奪回朝廷本該獨有的對底層的控制,繼而將儒家對天下的荼毒一步步的清掃出去。”

“從而徹底鞏固秦之法制!”

扶蘇說的很是振奮。

他深知‘入學’對天下的影響。

不僅對關中有影響,對關東同樣有影響,隨著關中的穩固,這一套體系注定會傳至關東,到時關東也有機會了解到秦律的真實情況,甚至關東的秦人也有資格學習掌握到秦律,在此等情況下,關東秦人又豈會那麽輕易受到儒家蠱惑?尤其會被儒家輕易說動?

底層的陣地,若朝廷不去占領,就會被其他人占領。

過去朝廷忽視了。

但現在朝廷豈能再忽視?

聽著扶蘇的慷慨陳詞,眾朝臣卻是齊齊沉默。

降低識文斷字的標準。

將學習法令律條的門檻進一步降低。

只是這麽多人入學,朝廷會多出很多支出,不過相較於杜赫擔心錢財,其他人倒是對扶蘇的建議有些耳目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