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大秦需要文治!(第3/6頁)

“終是舊制。”

“這套體系並不適合大秦。”

“秦國立國之後,一直想跟中原親近,甚至是有意的效仿,但最終秦國積貧積弱,等到秦獻公、秦孝公時,秦國徹底放棄中原那一套體系,啟用商鞅,重新搭建了大秦的體制,繼而秦國才漸漸擁有問鼎天下的實力。”

“眼下大秦面臨的困局跟過去秦國是一樣的。”

“大秦學不會關東那一套的。”

“越是受其影響,大秦的實力只會越弱,最終在自我懷疑中,整個帝國逐漸瓦解,而後不復存在。”

“大秦要的是自己的文化體制。”

聽到嵇恒的豪言壯語,即便是嬴政,都不禁有些心驚。

嵇恒的野心太大了。

大到瘋狂。

他好奇的問道:“你可知這番話若是傳出,會遭至多大的非議?又會遭受多大的憎惡,你就當真不怕死?”

嵇恒笑了笑,輕蔑道:“生亦何歡,死亦何懼?”

“我本就死過,又豈會怕死?”

“有死本就無足輕重。”

“而且我身處鹹陽,若在這裏都能出事,只怕到時死的人,不會只有我一個人的。”

嬴政哈哈一笑。

他並未就生死過多言語,繼續問道:“你所說的新的文化體系又是什麽?”

嬴政的神色相較前面已嚴肅不少。

嵇恒的話,已勾起了嬴政的興趣,也讓他充滿了好奇。

嵇恒沒有急著開口,舉起酒壺,大口的痛飲了幾口,這才繼續道:“法律從某種程度而言,當是維護道德的底線,所謂道德其實就是公序良俗。”

“過去天下遵守的公序良俗是禮。”

“隨著周王室失權,社會的公序良俗漸漸崩壞,禮制崩塌,但隨著孔子著春秋,創立了儒家,同時采取有教無類的教學,儒學漸漸替代了‘禮’,也漸漸為關東諸侯接受,說是儒,其實依舊是禮。”

“只是以‘儒’代稱。”

“兩者之間並無太大的區別。”

“儒之所以能這麽快為關東接受,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周禮,而關東受周禮影響很深,民眾同樣,所以關東先天就有儒學的基礎,只是改良後的周禮,依舊只適合馭民,並不適合治國。”

“隨著天下格局漸漸明晰,關東諸侯為了安民,也為了自身政權穩固,便開始有意在底層宣揚禮學,繼而讓儒家漸漸勢大。”

“但禮也好,儒也罷,都沒有具體標準。”

“一切隨心。”

“就算是君主也難以掌控標準,甚至可能遭至反噬,為天下所謂的‘公序良俗’所逼迫讓步。”

聞言。

嬴政目光微沉。

這同樣是他不喜儒家的原因。

當年他設立博士學宮,啟用了不少的儒生,然則這些儒生卻借著各種典籍,不斷抨擊大秦政策,儼然把自己視為道德化身,將自己置於律法之上。

而這也是徹底激怒了他。

最終。

他選擇了拋棄儒家。

只是儒家在關東影響很深,就算是他,也不能真的將儒家連根拔起,也沒有辦法做到連根拔起,只能盡量的打壓。

他很清楚。

嵇恒說的是真的。

嵇恒去到案前,一屁股坐了下去,繼續道:“這幾個月,扶蘇給我借了不少的秦史,我也算勉強惡補了秦國歷史。”

“秦的歷史跟中原是不一樣的。”

“或許是有跟戎狄雜居的影響,亦或者因為長期的積貧積弱,秦人骨子裏更為務實,相較於關東盛行的唯心,秦更注重與唯物。”

“也更注重實際。”

“與此同時,也更功利。”

“兩者更有好壞,也各有千秋。”

“只是就大秦而言,堅持固有的屬性,或許更為合適。”

“關東跟關中文化差異,在這一百多年間,已有了很大的差距,就算是最為廣泛寬泛的大一統之政,尚且阻力重重,想將秦人的務實習性讓關東接受,只會更加艱難。”

“甚至就不可能做到。”

“即便大秦以武力,以強令的形式。”

“依舊做不到。”

“但大秦想要真正坐穩天下,就必須要進行文化統一,因而硬的走不通,那就只能走軟的。”

“從術的角度!”

聽了嵇恒的話,嬴政若有所思。

屋外風聲沙沙作響,吹的枝頭亂晃。

嵇恒深吸口氣,緩緩道:“而這便是我讓高等人編纂教材的原因。”

“他們是秦人。”

“編纂的教材一定偏向秦人。”

“而且他們一直待在深宮,接受的是最為優良的教育,所見所聞基本都是最為美好的一面,由他們來編纂,編出的東西也最容易為天下接受。”

“文治便在於此。”

“通過這些最簡單最直白的東西,將秦人的文化知識灌注給關東,不過這需要時間,最開始只能用在關中,巴蜀這些秦國故地上,等到後續軍中有越來越多關東民眾獲得爵位,在借此放開限制,開始向關東傳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