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皇帝心中未來的大明(第3/4頁)

隱隱的格局裏,皇帝似乎已經在促成組建一張將來日本的權力網。

文臣、武將,都不缺乏。

這意味著,皇帝對日本的規劃,不是納為實土,也不是想南洋那樣只設一個都護府牟利,而是要真正在那邊推行大明文教。

這也好理解,畢竟相隔實在太遠。

既然要達到這種目的,那麽日本的將來在大明皇帝眼裏只怕僅有一種選擇了:以大明代之,正式冊立新主。

那是真正的一國之主!

包括嚴嵩在內,沒有一個人認為那是可以染指的。

所以,會是哪位皇子?

宗室制度本就已經再改,藩王居於京。

但不久之後,又將有新的做法,藩王可封於域外之地,有實土,有兵有民?

皇長子越王已經十三歲,這一天,只怕不會太遠了。

所以,怪不得皇帝並不那麽敏感於東宮開府建衙。

因為將來,不管是哪位皇子,都有可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因為是留在大明,還是隨著某些皇子去域外立足,文臣武將們的選擇更多了。

或者說,幾乎都可以看皇帝點選那些人。

一旦被選中,那麽去了之後,既仍舊是大明臣子,在那自成一統的域外新國,也必定是就藩皇子們倚重的文武重臣,在那裏位高權重。

甚至同樣只是家中後輩、分支前去輔佐,一舉兩得。

嘉靖十三年,大明皇帝陛下對於未來大明的想法終於顯露更多。

內部,新法諸策基本已經全面鋪開,後面只是繼續推行好、見到實效。軍改之後,恐怕就真是國富兵強的局面了。

外部,俺答遠遁漠北,經略西面意圖再起。

南洋設了都護府,葡萄牙萬裏來降,海貿之利成為大明君臣新的期待。

外滇暫止兵戈,但緬族、孟族、撣族的矛盾仍然在。

交趾南北黎、莫兩朝並立,宣交使館仍舊依托海貿行在挑動紛爭,夏言很清楚皇帝的最終目的是那裏成為實土。

遼東三個邊市,朵顏三部、女真都在大明要開發東北的戰略中有新的用處和引導。

而朝鮮,大明在等著他們王儲之爭的白熱化。

日本,又開始了謀劃。

這一些,是身居高位的重臣們開始為自己、為家族子嗣謀劃未來的依據。

但對年輕一代來說,他們還只是準備著踏入自己人生的新階段。

明年二月,又是會試。

已經成為江寧省一部分的徽州,二十二歲的胡宗憲準備啟程。

因為鄉試年年考,所以他中舉人的時間更提早了一些,這是新法給新一代士子帶來的最大利好。

他對自己的把握不是很大,所以準備提前去京城,多請教一些人。

但四川的趙貞吉卻很有把握。

因為雖然七年前他就名列四川鄉試第四,但在楊廷和致仕回鄉後他去拜謁時,楊廷和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也對他有了新的建議。

“將為社稷器,吾兒慎弗逮也。”

有楊廷和的評價,有聽從楊廷和繼續研習新學的六年沉澱,趙貞吉仍舊在四川潛心苦讀,並不急著進京。

他的祖上做過南宋丞相,他的志向和目標,同樣是如今出現的總理國務大臣。

厚積薄發,趙貞吉相信楊廷和的判斷:新法初期朝廷缺乏深刻理解新法和新學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一飛沖天的機會越來越少。如今朝堂上的格局,也帶來了新的年資秩序。嘉靖八年的那一批,和唐順之他們相隔太近了……

所以隔了兩界,嘉靖十四年,會是最適合趙貞吉進入皇帝視野的一年。

他要以更強的姿態進入皇帝的視野!

此時,早已進入皇帝視野的海瑞在京城已經不知被拋過來多少橄欖枝,但他謹聽著皇帝的教誨,安心學習。

他感受得到皇帝對他的期待,君父恩重如此,海瑞很擔心自己有負聖望。

天資有限,就要努力,更要守心。

在廣西梧州,廣西總兵官的家裏,戚景通匆匆回家,身上還穿著甲。

“父親!”與原先不同,戚繼光已經九歲了。

“你祖母安好?”

“回父親的話,祖母身子很好,就是常常惦記老家。”

戚景通點了點頭。

從張孚敬到山東開始,戚景通就有了不一樣的官途。

他自知天資並不算好,故雖然命途更改,有了一子之後仍舊命名為繼光。

昔年,戚家是因祖上戚祥得太祖之恩,才有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的光榮。皇帝昔年南巡時特地問起過戚景通,這件事張孚敬對他說過。

而後來調任廣西總兵官,成了一方重將,此前去京城參加那軍改會議時,皇帝私下裏還問了問他兒子的近況。

廣西事務繁多,交趾獻回了三府之地,藤峽盜亂的隱患仍在,戚景通一直忙得不可開交。對於皇帝的關心,他也只認為那是皇帝對他釋放的客套善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