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浪潮奔湧,天恩浩蕩(第4/5頁)

大明在政務方面,如今就只有兩京一十三省。

一省主政,要是把左布政使也算作主政,更是只有一共二十六個位置。

清流就能一直往上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而邊鎮以外的諸省主政,想要再能位列參策,考功考較的是什麽?是一省賦稅、文教、民生。

關鍵問題是,只有二十六個位置,太少了一點!

從這一刻起,最年輕一代有志氣的新官必須要力求以知縣或者縣令為起點。中堅一代,哪怕現在已經是正四品了,也一定要再去做個知府甚至降格做個知州。而三品二品,哪能不去主政一方數年?

嘉靖十年以後的大明,才是一個真正全新的大時代。它的浪潮,從此刻就要開始奔湧了。

王憲打破了沉默,緩緩開了口:“設不設淮揚布政使司這事且不論,陛下既有旨意,且須制告天下,這兩京一十三省之制該當如何變化,將來參策如何薦選廷推,我等都要商議一二了。”

有資格參預國策會議的,除軍方一些席位和特例的禦書房首席之外,還有那次擴充席位加進來的通政使、六科總給事、治安總長、稅課總長等。他們的官品和官職性質決定了,他們也像禦書房首席一樣是特例,很難滿足一定要有省一級主政的資歷。

那麽這個新規矩針對的,就只是尋常從九卿這種位置進入國策會議的通道。

還有計劃中的增設兩部,那麽將來還有九卿這種渠道嗎?牽涉的問題確實很多。

這些問題都指向一點:大明如今這兩京一十三省,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的劃分舊制,要全盤來考慮了。

淮揚布政使司?那只是全盤計劃的一部分。

這個考量將曠日持久,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南京諸官,別想輕易通過南京六部跳到北京六部,就此位列國策會議或國務殿。

與之相對應的,是最終結果出來之前,還想為將來仕途考慮的諸多京官,要想方設法先去主政一府或一省。

因此……江南諸府州目前的主政官員,如果不換思想好好做事,那就換人。

天恩浩蕩,隨著楊一清死後的無上恩榮、唐順之為官三年就官升總督的無上聖眷,大明官場之中無聲的震蕩已然驚心動魄。

聖旨很快就傳到了懷來,還在忙碌的唐順之接旨時不禁愕然。

他自然清楚以自己的年齡就受此重任,這一生會意味著什麽。

擁有了完全不同的一生的唐順之,此刻心頭浮現出皇帝年輕的面容,只有一腔情緒湧上喉嚨和眼底,哽咽著說道:“臣領旨!謝陛下隆恩!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知道陛下一直有高看自己,但陛下對他的高看始終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巡撫宣大,他掛著右僉都禦史的銜。總督三邊,他掛著右副都禦使的銜。

但為官三年,已是正三品。

士為知己者死。

在去陜西之前,他要先回京見陛。

唐順之真的很想問一問皇帝,為什麽能這麽看重他。

消息傳到了朔州,俞大猷為他高興,然後就更用心地練兵。

唐順之去了三邊,沒有蓋世奇功,何以服眾,何以讓朝野不議論紛紛?

那樣的蓋世奇功,也不會少他俞大猷一份。

他可是嘉靖朝第一個堂堂正正的武狀元!

消息再傳回唐順之的老家,唐老爺這幾年的驚喜越來越恐怖,現在甚至反倒有點驚恐了。

二十四歲就是正三品,他這一生要走到什麽樣的高度?

功勞太高了會怎麽樣?

“……快,再去找找人,再賣些田和店!”

他不知道該怎麽幫兒子,他只知道,兒子這一生都將處於風口浪尖。而唐家必須幹幹凈凈,不能讓任何人挑出任何毛病。

要不然,死無葬身之地啊!

消息傳到了寧波,從官員再傳到百姓間,傳到位於雙嶼的市舶司新港上,已經是五月。

“乖乖,二十四歲就做了總督。直哥,跟你同年啊。”

“你小子埋汰老子?”

不知為何,正式成為徽州海貿公司一個賬房的他,堅持改了名字,從母姓汪,叫直。

望著雙嶼港外的波濤,汪直贊嘆道:“也不知那唐順之是何等樣人,聖眷如此!陛下也有漢武重用冠軍侯的意氣,當年我若不帶著你們到處行俠仗義,一心苦讀的話,也不知能不能考個進士見聖駕一面。”

“直哥,現在想見陛下,也不定便是這一條路。你要是在海上闖出名堂,再去皇明記海貿行做掌櫃一路高升,未嘗沒有機會。”

汪直湧起滿腔豪情:“說的也是。自打三年前徽州也清丈田土開始,便是一年一個樣。這樣的日子也好,到了寧波,才覺得這汪洋大海更合我的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