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黃宗羲定律

“小吏,追求的自然是財富。”

朱棣雖然內心不太想承認,但是他不得不承認,就按大明現在的這套官吏分離的模式,小吏們確實沒有什麽晉升空間可言。

唯一給小吏們留下的晉升空間,也是京師的,因為只有京師才有一到三品的衙門,地方上根本就沒有。

既然沒有晉升空間,那麽小吏們自然只能瘋狂撈錢了。

可一想到這一點,朱棣就感覺,小吏們撈的不是錢,而是在用軟刀子一點點剌他的肉!

朕的錢!朕的錢!

可朱棣能怎麽辦呢?

九族消消樂?

顯然是不好使的,別說誅九族了,就是誅十族,或者更狠的夷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株連範圍更廣)都不好使。

因為光靠殺人,只能痛快一時,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當然了,痛快一時也很爽就是了……

但說回正題,朱棣反正是一時半會兒想不到什麽太好的解決辦法。

增加小吏俸祿?

更不可取。

給小吏增加俸祿,那要不要給所有官員都增加俸祿?如果大家都增加,大明的財政能不能承受?

再者說,就算大明財政能承受,官員和小吏都增加了俸祿,那你就能保證大明的官員和小吏都不貪嗎?

不可能的!

因為人心不足蛇吞象,關於加俸祿這件事,朱棣早在第一節課,就聽姜星火講過那套“保健因子與激勵因子”的理論了。

加俸祿,一開始自然是皇恩浩蕩,大家跪謝天恩,或許內心也會著實受到了激勵,然後努力、廉潔那麽一陣子……或許一個月,或許半年,全憑良心,誰說的準呢?

但是隨後,伴隨著每個月俸祿的按時發放,官員和小吏們,很快就會把這部分新增加的俸祿,當成自己理所應得的東西,繼而又恢復到從前懶散的狀態。

至於像考核藩王宗室那樣考核小吏?

朱棣認為還是不可行,因為藩王沒有地方財政權,要靠朝廷養著,宗室的主要收入就來自於朝廷對宗室的財政撥付。

可是小吏不一樣,哪怕小吏不要那微薄的俸祿,還是能用手中的權力去對百姓敲骨吸髓。

所以考核小吏的結果,很可能是地方小吏集體擺爛,業績一塌糊塗,但是人家該貪照樣貪,因為第一不能把所有擺爛小吏都清理出去,那就沒人幹活了;第二就是剛才提到的根源問題,地方小吏沒有上升渠道,升官發財兩件事,人家既然升不了官,那就只能想著發財了。

“我有一友……”

本來鄭和按照自己的切身實例,還想問姜星火這個朋友是不是他自己,但姜星火隨後就打破了他的想法。

姜星火開口道:“名為黃宗羲。”

黃宗羲現在離出生還有二百年呢,自然是查無此人,而姜星火這麽說,卻是出於對其人的尊敬,不想直接把人家定律名頭都搬到自己身上來,所以隨口謅了一下。

“他提出了一條很有趣的定律,我姑且命名為黃宗羲定律吧,就是關於在封建國家的管理過程中,追求財富的底層小吏是如何讓政策走形,如何讓封建國家的管理自下而上失控的。”

“定律的內容也就是說,封建國家歷史上的稅費更化不止一次,但每次稅費更化後,由於當時封建國家社會廟堂環境的局限性,封建國家的農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漲到一個比稅費更化前更高的水平……便是所謂積累莫返之害。”

說罷,姜星火又撿了根粗樹枝,在地上比比劃劃了起來。

稅改後實際負擔=第一次稅改前實際負擔+(稅改次數*橫征均量)

“能看懂嗎?”

朱棣的臉,明顯黑了下來,之前他都是隔著墻聽課,因此面對這些奇怪的公式的理解,並沒有直觀感受。

但出乎朱棣意料的是,他的傻兒子竟然念叨了幾遍後,認真地點了點頭。

“能看懂。”朱高煦很肯定地說道。

其實公式這種東西,只要熟悉了姜星火的表達方式,還是很容易理解的,朱棣之所以難以理解,就是因為不熟悉,所以乍一看如看天書一般,並不代表朱棣腦子笨。

但自己傻兒子如此自信的表現,反而把朱棣整不會了。

“你能看懂?解釋解釋?”

朱高煦一臉驕傲地說道:“這便是說,譬如第一次稅改前,一個農民只交一石糧納稅,但是改一次,橫征暴斂的負擔就加一石,改幾次,便是一石加上幾次的石數。”

“為何會有改一次加一次?”

鄭和忽然問道,這便是因為他原本就聽得課少,關於稅制更化的內容,又正好是他入獄之前講的,所以都沒聽到的緣故了。

“姜先生此前講稅制更化的時候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