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聖王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朱棣也清楚,自己若是不袒露幾分所思所想,還要繼續用雲山霧罩的帝王心術,恐怕今日這件事,是做不成的。

從此以後,成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人皇”。

而不是什麽受到那鳥廝天人感應約束的“天子”。

對於朱棣這種不願意受到任何限制的強勢君王來說,無疑是一件極具誘惑力的事情。

畢竟,如果沒有天人感應來限制他,那麽朱棣在法理上的地位,幾乎在一瞬間,就變得無限高大!

朱棣收攏了心頭思緒,對著朱高熾和道衍、張宇初緩緩說道。

“方才朕看完了扭秤實驗,又重復測了幾次,便曉得萬有引力這東西,大約是真的存在的……那也就是說,這世間其實壓根就沒有什麽天人感應。”

朱高熾連忙點頭,讓父皇不至於冷場。

朱棣繼續說道:“天人感應不存在,當時朕的第一反應就是,從此以後,朕不需要為微茫難測的天意去負責了,換句話說,天底下鬧再大的天災,只要不是人禍,那都不是因為朕失德造成的。”

“在朕的心頭,這當然是一件好事,畢竟不管怎麽說,天人感應這套東西,都是程朱理學用來限制君王的皇權的,沒有這個東西限制,朕便可以放開手腳,大肆施為。”

“是這個道理。”

道衍輕輕點頭。

張宇初倒是也很認同。

這樣一來,豈不是更加堅定了皇帝陛下想要做“人皇”的決心?

但朱高熾卻皺眉問道:“可父皇當時所思所想,應該不止於此吧。”

朱棣點了點頭,目光中流露出欣慰之色,說道:“是啊!”

隨即,朱棣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嚴肅起來:“凡事有利就有弊,但朕隨後細細琢磨之後,卻覺得之前想的未免有些太過簡單,因為天人感應,不僅僅是限制皇權的,同時也是對皇權的一種保護……畢竟,如果人間發生了災禍,按照天人感應的學說,固然是帝王失德引起的。但是同樣,如果人間有豐年或是祥瑞之類,同樣帝王也會沾光。”

“再者說,若是沒了天道之子這層合法性來源,百姓恐怕也會對皇權缺乏了來自天道的敬畏,如此一來,恐怕在帝王擁有更大的、近乎無限的權柄的同時,也會面臨著失去了天道這個外衣而暴露出的種種弊端。”

張宇初聞言頓時緊張起來,心中暗道:莫非這番言說,就要被皇帝陛下親口否定了?

想到這裏,張宇初不禁有些懊悔,道衍不說話,固然是給了自己一個表現的機會,可機會同樣也是風險,要是皇帝不願意接受這套說法,自己反而弄巧成拙了。

不過根據張宇初的觀察,朱棣跟朱允炆那書呆子還不一樣,朱棣心胸雖然稱不上開闊,但做事總歸是坦坦蕩蕩,要誅你九族就不會漏一個,要你暢所欲言,也不會事後給你穿小鞋。

所以,張宇初認為,自己這次最多是表現了不被接受,應該不會皇帝一怒牽連到了道門或者龍虎山……朱棣之前的言語,也是有幾分心動的,這一點張宇初看得出來。

見張宇初有點慫了,道衍反而不慌不忙地接過話來。

“天人感應,本就是無稽之談。”

“尋常百姓,對隕石、日食、月食及風災水禍等自然現象常抱有一種畏懼的心理,所以就有人借此來宣揚天命,將這些說成是天道的警告。”

“荀子曾經自問自答道:星墜木鳴,國人皆恐,是何也?”

“答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這裏便是要說,荀子用自然界本身的變化來說明隕石墜落等罕見的自然現象,認為這裏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沒有任何神秘性……荀子他老人家認為,因為這些現象少見,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把這些現象說成是上天的警告,並由此產生恐懼那就錯了。

荀子反對把那些自然界的特殊現象看成是天道的有意識的活動,是天道對人事的幹預等天命論思維,而把它看成是自然界天地、陰陽等本身變化的結果,這正是荀子這種難能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的主要特征。

“萬物皆可認知,天人感應的錯誤,便在於對天道的認知不正確。荀子言:制天命而用之,便是說人應該把握天道規律,把握自己的命運,把握自己的形神,而不是靠祈求天道獲得福祉。”

“日心說和萬有引力,便是制天命而用之,天道,本身就沒什麽不可認知的,只是之前被天人感應所蒙蔽,人們沒有認識到而已……而認識到這一點,也不是什麽翻天覆地的大事,只是天道的規律本就在那裏,被撥亂反正,揭開了面紗罷了。”

道衍輕輕地轉動念珠,下了定論:“人皇,乃是與天道並列的存在,或者說天道在人間的化身,並非天道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