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101枚銀幣

還有這麽玩的?

朱高煦納悶道:“那豈不是還不如不改?”

夏原吉反而說道:“那倒也不是,改了比不改要好。”

“怎麽說?”

夏原吉解釋道。

“兩稅三分法,在唐廷能控制或者影響的地方,也就是非藩鎮割據的地方,還是有很大成效的。”

“歷來皆由中央集中調撥各州縣財政的分配辦法,改為中央與地方共同參與賦稅收入的分配方式。”

“從具體的稅種分配看,鹽稅、茶稅、酒稅、青苗錢等收入直接劃入中央,兩稅則由唐廷中央與地方共享。”

“在兩稅三分法的分配方式下,唐廷中央政府得以厘清中央與地方含混不清的財政關系,在確保中央財政收入的同時,也兼顧到了地方財政收入。”

“史載:至大中十四年,內庫貲積如山,戶部、延資充滿,故宰相敏中領西川,庫錢至三百萬緡,諸道亦然。”

姜星火點了點頭說道。

“這便是關於中央與地方稅收博弈的重點了,也是為何拿晚唐舉例的原因。”

“因為晚唐是觀察央稅和地稅雛形的最好模板。”

“央地分離,才是更適合面向未來的稅收制度。”

地圖鋪開,匕首要出來了。

……

密室中。

在墻壁內講課的同時,幾人也陷入了爭論。

“陛下,聽姜星火的意思,是要更化徹底更化稅制,把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開?”

蹇義忍不住勸道:“給予地方財稅之權,乃是動搖國朝根基之事,萬萬不可!”

“陛下,唐朝實行兩稅三分法,乃是因為藩鎮割據不得已而行之。”

茹瑺同樣面色嚴肅地說道:“如今我大明政令通行十三布政使司,根本不必效仿晚唐殘局之舉,一旦效仿,反而會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

事實上,不僅是蹇義和茹瑺明白這個道理。

聽到姜星火的話語,連朱棣,都出現了一絲猶疑。

朱棣很清楚稅收對於皇權的影響。

因為國家的稅收基礎太過單一,如果中央沒有地方的支撐,根本支持不起龐大、浩繁的開銷。所以每年中央都會讓地方押解稅款,而且除此之外還需要大量看起來很奇怪,但實際上卻是維持朝廷運轉的必須貢品。

如果真按照姜星火說的去做,那麽就必定動搖大明現在的稅收制度,將大筆財稅交給地方,由他們自行調配。

到那時,雖然中央的財政負擔減輕了很多,但地方的離心力一旦增加,若是出現全國性的變故,那後果簡直是災難性的!

這不僅僅是用錢方不方便問題,更關鍵的是中央的威信和皇權統治的問題。

歷史上多少王朝因為稅收的更化而失信百姓,從而導致威權喪失,最終皇帝被推翻?

稅收制度,早已經成為歷朝歷代皇帝都忌諱的存在。

只要定下來,就不好輕易動搖了。

所以蹇義才會如此著急。

不僅是他,茹瑺也同樣表示反對。

……

同樣,此言一出,連夏原吉都有些慌了神。

夏原吉連忙有些著急地提醒道。

“給予地方稅收制度上的自主權,姜先生難道不知道空印案嗎?”

洪武四大案——空印案!

所謂空印案,便是按洪武朝規定,每年各部政司、府、縣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字須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如果有一項不符,整個賬冊便要被駁回,重新填報,重新蓋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洪武朝的時候,全國各地官員都要到南京來報送賬冊,當時上繳的為實物稅款即糧食,運輸過程中難免有損耗,出現賬冊與實物對不上的現象是大概率事件,稍有錯誤就要打回重報。

江浙地區尚好,而雲貴、兩廣、晉陜、四川的官員因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回重造勢必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

這原本是從元朝既有的習慣性做法,也從未被明令禁止過,朱元璋發現空印這種做法後,極為敵視。主要原因是,他非常不喜歡蒙古元朝時代已經出現的官僚們的舞弊行為。他嚴厲地對付帶有這種意味的行為,使用空印會給地方貪汙財稅大開方便之門。

所以,在大明,任何修改地方財稅制度的更化,都是犯忌諱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夏原吉生怕姜星火說錯話,才趕忙提醒道。

姜星火看著這位來歷莫測的秋先生,輕聲說:“莫急,我當然知道。”

“田稅是國家根本,我說的央地稅制分離,動的當然不是田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