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番外三(第4/5頁)

王安石稍稍點頭道:“言之有理。”

張斐又道:“最關鍵的是,這一切只是為了迷惑遼國,這種逐步蠶食,也能夠令我們進退自如,而不是深陷其中。”

……

在宣傳方面,王安石無疑是張斐的首席大弟子,關於稅務司的這篇文章,就是他親自操刀。

效果自然非同一般,稅務司能夠剿匪也就罷了,竟然連其它政權的稅都能夠收上來,這簡直匪夷所思。

這麽一宣傳,人人都對稅務司是心悅誠服。

再也沒有人敢正面跟稅務司沖突。

……

宋朝毫不避諱的宣傳稅務司在李朝地盤上取得的戰績,遼國當然也得知宋朝與李朝開戰的消息,頓時是欣喜若狂,之前丟了雲州和西夏,這令遼國一度非常緊張,也有些不知所措,這攻守異形,以前軟弱的南朝,怎麽突然變得這麽能打。

而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宋朝一定會繼續北上,到底宋朝都已經立法,將燕雲十六州全部劃入宋朝版圖,所以遼國是采取全面防守的態勢。

結果突然傳來宋朝跑去打李朝。

遼國上下無不松一口氣,那麽現在遼國也面臨抉擇,到底是趁機進攻,還是說先修內政。

國內也是有很多爭論的。

對外發動戰爭,也是可以轉移內部矛盾的。

但由於宋軍在北境的主力是紋絲不動,這令遼國內部還是覺得該先修內政為主,因為他們知道,消滅宋朝,以前都辦不到,那更別說現在,而且以宋朝現在士氣來看,即便取得局部勝利,宋朝也不會妥協的。

而遼國是剛剛經歷一場巨大的內耗,畢竟耶律乙辛掌權十余年,朝中黨羽太多,內部本就非常不穩定,一旦開戰,別說輸贏,哪怕沒有得到足夠利益,這內部都可能會發生動亂的。

而在此之前,遼國的探子已經查明為什麽宋朝會突然變得這麽富強,原因就在於公檢法和稅幣。

其實遼國的探子,是非常厲害的,雖然宋朝在不斷地宣傳稅幣,但是他們並沒有被迷惑,在捎回國的信上,還是著重強調了宋朝的司法改革。

只是說這些探子也並不是非常清楚,這司法改革和稅幣的內在關系。

不過,遼國的大臣,也就是耶律洪基身邊最信任的臣子耶律良,則是看出其中關鍵,他認為公檢法才是關鍵所在。

然而,經過一番討論後,不管是賢臣,還是權貴,都認為公檢法不適合遼國。

首先,宋朝花了十年才將公檢法建設完善,我們能有這麽多時間嗎?

其次,我們國內是有著大片的草原,沒有那麽多城鎮,公檢法又能發揮多少作用?

最後,他們還有很多部族,掌控地方司法、財政、軍事,不像宋朝一樣,幾乎都是知州、知縣,怎麽去讓他們遵守公檢法。

兩國國情大不一樣,不能照搬全抄。

但是耶律良還是認為,要是沒有嚴格的法律,稅幣可能會不好控制。

最終他們商量出一個結果,不改革司法制度,但要用傳統的方法去嚴明法律。

同時,不貿然發行稅幣,而采用的熙州的代幣。

就是在各大貿易重鎮,發行這種代幣,供大家用於交易,收取百分之三手續費用。

然後,以此來慢慢推廣紙幣。

但是熙河地區能夠取得成功,在於他們控制著茶、絲綢這些貿易的硬通貨,但遼國現在已經斷絕與宋朝的往來,也沒有歲幣,拿什麽來背書。

於是他們選擇聯系桃花島上的契丹商人,然後開放自己的海港,但由官方控制,這麽做,一來,可以暗地裏維持與宋朝的貿易,二來,可以滲透到桃花島,從而逐漸取得對桃花島的控制。

他們幾番出兵,都打不下來,這硬的不行,只能來軟的。

到底那些走私商,許多就是契丹人,咱們才是一家人,以前都只是誤會,我們也給商人足夠的重視和自由。

可見這遼國內部,還是有很多能臣、賢臣,他們並沒有直接照搬全抄,而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去改革變法,並且非常求穩。

關於遼國方面的動靜,也很快傳到東京汴梁。

趙頊對此是大失所望,“看來遼國並未有上當。”

張斐笑道:“陛下勿憂,只要用了紙幣,不管是什麽方式,都會如我們所願。”

趙頊對此稍有懷疑,“就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推行公檢法?”

張斐點點頭。

趙頊好奇道:“公檢法對稅幣如此重要嗎?”

張斐不答反問道:“陛下認為三司使在使用稅幣方面的能力如何?”

趙頊道:“非常不錯。”

張斐道:“但其實三司使在河中府時,也曾導致鹽鈔泛濫,我當時才剛去不久,就連審了幾次關於鹽鈔的官司,最終還是朝廷賠錢,才維系住鹽鈔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