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滲透

張斐的這一次“無意”捐助,在這個初冬時節,拉開了一場教育改革的序幕。

可話又說回來,教育改革,在宋朝其實早已經發酵,慶歷新政,就刮起了一陣學術改革熱潮。

主要就是範仲淹提出的“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改革當時教育系統,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如今的王安石、司馬光,也是在走這條路。

簡單來說,就是要務實。

如漢唐的“章句注疏之學”,實在過於腐朽,已經嚴重制約儒學的發展。

這還真不是範仲淹、王安石的個人理念,而是士林中普遍的需求。

在歷史上,王安石也是給予漢唐的“章句注疏之學”一記重拳,令其在之後的數百年一直萎靡不振,直到清初才卷土重來。

而張斐的到來,只不過是在其中添加了一場教育競賽。

趙頊似乎也比較滿意這種現狀,還分別讓王安石與司馬光在國子監掛職司業,掌訓導之政。

司馬與王的理念之差,也立刻顯現出來。

司馬光是直接采用張斐的教程,但是對於國子監之前的教學章程,他並未做出重大修改。

簡單來說,他還是將律學館算在國子監內。

但是王安石是直接顛覆國子監的制度,他立刻在算學館,設立三舍法。

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

依一定年限和條件,由外舍升入內舍繼而升上舍。

以往國子監招生,都是官宦子弟憑借恩蔭入讀,舉人、進士亦可入讀,導致的現今國子監學生一共不足兩百人。

但王安石規定可以招納兩千人。

這人從哪裏來?

所以算學館不但有前二者,同時還允許庶民經考試入讀。

他沒有改變之前蔭生制度,但同時又開辟新的生源。

這也符合他一貫的政治理念,開源。

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就在於,王安石表示合格者,將可直接進入制置二府條例司。

蔭生通過國子監入朝為官,走得還是恩蔭這條傳統道路,甚至可以說,國子監就只是官宦子弟入朝為官的一個捷徑,讓他們不需要經過那殘酷的科舉。

那些紈絝在裏面,十有八九是花天胡地,混混日子,反正他們也就是走個過場,這也導致國子監周邊全都是煙花之地,風月場所,國子監腐敗的也是一塌糊塗。

但王安石這麽一變,問題就來了,一方面王安石允許庶民考試進入算學館,在算學館合格者,又可直接進入朝廷為官。

換而言之,庶民也可以避開了科舉,直接通過學院入仕。

教育與仕途是直接搭上線。

這其實也蘊含著現代的教學理念。

這本就是王安石所期望的,他早就在思考這事,否則的話,他也不可能這一下就拿出整套章程來,但是王安石現在並沒有明說這一點,因為這事本也是一個意外,他也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但是在他巧妙的安排下,已經達成這個目標,只不過局限於算學館。

並未改變整個制度。

這麽一來的話,反對派還不好說些什麽,成立算學館的初衷,就是要為新法培養專門的人才,學成直接進入制置二府條例司,這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王安石這一番騷操作下來,差點將司馬光氣得吐血。

你老小子真是不講武德。

司馬光可沒有繞開科舉的意思,但是王安石這麽幹,就等於是壞了規矩,去他算學館讀書都能夠做官,要是來律學館不能當官,若不是真粉絲,誰還會來律學館。

這怎麽贏?

司馬光跑去找文彥博、富弼、趙抃等人商量。

商量來,商量去。

大家的意見最終弄非常統一。

也得這麽幹。

他們心裏也清楚,就那些官宦子弟,十有七八都是不成器的家夥,想要將那撥人雕琢成玉,你得花多少工夫。

而那些年輕官員,雖然有才幹,但願意進入律學館的肯定只是少數,這人數有限。

王安石更多是以才智取生,庶民中的人才,就都會跑到那邊去。

然而,如果人才都跑去王安石那邊,這不用想也知道,未來肯定是會輸的。

朝中將會充滿大量支持新政的人。

這將會改變朝廷兩派的勢力。

答案顯而易見,你也只能這麽做。

司馬光也只能學著王安石,大開庶民之門,從中取才。

這就是競賽。

競賽與黨爭完全不是一回事。

黨爭是你贊成,我就反對,無論是非對錯,反之亦然。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這就是後來司馬光為何將新政要全部抹去,一絲不留,臨死之際,都還念著如何徹底抹去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