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6/6頁)

北魏的玻璃器物與漢朝的仿玉狀大不相同,采用吹制技術,透明度高,色澤亮麗,大約分為羅馬玻璃、印度玻璃、國產玻璃三種來源。

大同“七裏村群”出土的玻璃碗和玻璃瓶根據化學成分分析,應該是羅馬玻璃。而“迎賓街”出土的玻璃壺可能是國產玻璃。

《北史·大月氏傳》曰:(魏)太武時,其國(月氏)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於山中,即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於人,光色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魏太武帝在京師西苑修建的五色琉璃殿應該非常美。

本章知識點2

曇無讖是何許人?

曇無讖是跟鳩羅摩什算得上齊名的譯經大師,其譯經數量和質量都很高。

我們一定要改變一個既有觀念,在北魏——或者說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都還在一個“傳入”、“發展”、“整合”的階段。跟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佛教,是有很大區別的。

以最接近北魏的十六國時代來加以說明,實際上,北魏對於宗教的態度是沿襲了北涼。在北涼之前,我們還得說一說後趙石虎,他非常信服的大師佛圖澄,其實是以他的異術獲得石虎信任的。這個異術就是我們通常概念所說的異術。當然,佛圖澄因此得到石虎的絕大信賴,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也勸誡了石虎的某些暴行,是一個絕對“入世”的僧人。

曇無讖也一樣,善咒術。曇無讖事實上對沮渠蒙遜的影響力是大於佛圖澄於石虎的,沮渠蒙遜也是希望利用曇無讖之能,以佛教意識形態治國,有意把北涼沮渠氏塑造成“轉輪王”的形象,《悲華經》就是突出代表。而北魏太武帝也有同樣的想法,所以找沮渠蒙遜求曇無讖,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討要高僧的行為,而是想效仿北涼的方法鞏固統治。所以,沮渠蒙遜把曇無讖殺了,也是太武帝伐北涼明面上說出來的原因之一。關於北魏這種宗教政策,在《菩提心》中有十分具體的表現。

曇無讖的死,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但他的影響並沒有因為他的死亡而消亡。因為北涼奉行佛法(且不論沮渠氏的真實意圖),但北涼當時成了北地高僧聚集地是不爭的事實。而當北涼破後,太武帝遷北涼三萬戶至平城,應該就有大量北涼僧人,包括後來營建雲岡石窟的沙門統(即北魏佛教最高領袖)曇曜。涼州僧眾在平城的勢力,一直延續到馮太後執政期間,才逐漸被徐州僧眾取代。而沮渠牧健降北魏後,其弟沮渠無諱、沮渠安周逃走,建了高昌涼國政權,身邊仍然有高僧相隨。在出土的高昌涼國墓葬、碑志及北涼洞窟等,仍然可以看到強烈的佛教意識形態痕跡,以“沮渠安周造佛寺碑”為代表。

而最後太武帝殺已降的北涼國主沮渠牧健,其中一條罪名是其女兒姊妹均習曇無讖男女交接之術,把北涼皇族殺得幾乎不留,也把身為昭儀的沮渠氏賜死。不過有意思的是,沮渠牧健跟武威長公主生的女兒,倒是非常得寵,是北魏唯一以異姓襲母爵的,也封武威公主,後來嫁瑯琊王司馬金龍作續弦。武威長公主和沮渠牧健的女兒有兩個,還有一個嫁的渤海高氏,居然把生的兒子改為沮渠氏的姓,這得是多大的面子!另外文成帝還有個妃子也是沮渠氏,生了齊郡王簡。以上人物,在《九宮夜譚》裏面都用了,《魏書》裏面越含糊籠統或有矛盾之處的,就越好用。

不說政治方面,僅談譯經方面的成就,曇無讖是功德無量。在這裏不再列舉他譯的經了,太多了,最為人知的就是《涅盤經》。

另外北魏時期著名的譯經大師值得提出來的還有一個,是北涼沮渠牧健的從弟,沮渠京聲,北魏滅北涼後,南奔劉宋。《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