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喜迎自1949年以來……(第5/7頁)

於是預約系統裏又加上了預約大巴。

規則是如果同一個航班的人去的夠多,就安排大巴與航班綁定,不管航班是晚點一個小時還是兩個小時都等。

如果人數不夠,那就只能坐流水班車,至於要等多久,那就要看天意了。

看到規則的人們主動想辦法在網上約伴,意圖湊足人數。

現在壓力給到了航空公司這邊,從先富起來的地方出發的航班要加是沒跑的了,地勤機務們的壓力陡增。

前幾天,各大機場和公司都聽到了一個差點出事的傳說:一群資深工程師跟鬼迷了眼似的,愣是沒看出兩個阻尼器插反了。要不是有儀器瘋狂報警,就要出大事了。

許多怕出事的單位紛紛打聽到那個儀器出自於紫金科技,並且希望擁有。

當時讓邰娟男朋友帶走的那個只是圖154的檢測器,其他波音、麥道、空客的統統沒有……都得現往數據庫裏導圖。

有的航空公司的飛機型號實在古怪,比如英國的”三叉戟——“客機,全國一共就那麽幾架,紫金科技沒有它的數據手冊,只能到地頭實拍,存進數據庫。

去錄數據的工程師回來說感覺像首長去視察一樣,太嚇人了,感覺所有懂三叉戟的人,哪怕不懂的機場領導都來了。

因為存進數據庫就代表著它就是標準。

如果存的數據就是錯的,那就徹底完了……

搞得紫金的工程師都怕得要命,再三要求他們確認:要不要跟德哈維蘭公司拿一份詳細的資料來?

“我們也想要啊,這飛機1975年就停產了,以前的說明書寫得不清不楚,好多東西還是我們摸索出來的。”

大家就這麽提心吊膽的來回查了好幾次。

每查一個地方,必問確不確定,是不是,對不對……

直到這個用來拍照的飛機飛了一趟航線的來回,紫金的工程師才勉強放下心,就當這樣做是對的。

現在沒有任何預測軟件對遊客數量進行估算,安夏也只是憑著自己無數次在黃金周出行的災難般的經驗感覺到桂林陽朔會被擠爆。

她提前告知文旅部的同志,最好能提前告知遊客,降低預期。

問題來了:一個景區進多少人會出現屁都看不見,只能看見人頭的情況?

回答:不知道。

一切只有等到發生以後,才知道。

“應該可以算出來的呀,漓江上如果全是竹筏肯定不好看,必須有一個數量控制。還有象鼻山、七星巖這些地方,擠過去也沒什麽好看的。”

文旅同志總覺得安夏是在嚇人,這麽多年了,《劉三姐》熱播的時候,他們不是沒見過烏泱烏泱的遊客,不也都過來了嗎?

再說,就看現在預約人數,雖然多,不過也遠沒有到超過接待能力的時候。

重點是,按安夏說的那些,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統計,去預測,還要翻找以前的資料。

這活吃力不討好,誰都不想接。

最近又沒有新分配來的人,可以直接點名讓他們幹。

最終他們還是從了。

從的原因不是安夏又說了什麽,而是商務部聽說他們準備在五一期間搞一個大動作,想等五一結束之後,做一個數據對比,來判斷放假這件事能拉動多大的效益。

如果成效好的話,就可以做為下一步提高經濟的決策依據。

既然是要向全國公布數據,那必然得翻個幾倍才好看啊。不然折騰這麽多,就漲了一點點,豈不是在同事面前丟人現眼。

看貴州的GDP就比甘肅多了四塊錢,都得意了好半天,說終於不是全國墊底了。

為了數據,那各行各業都得做統計。

也順便對那些路邊小吃店和劃自家小竹筏出來攬客的人摸了個底。

基本上,有多少接待能力就算出來了。

這年頭,出來一趟不容易,絕不可能出現人已經到了,發現人巨多,就在旅館裏躺著吃外賣的事情。

安夏提議為了明年人家還願意選擇桂林,應該提前做預案。要是傳統景點實在太爆滿,得有人引導遊客去周邊玩。

“實在不行,在傳統景點旁邊貼上紙做通知,也是好的啊。或者每個旅館放一個手冊。”

貼紙沒有問題,做手冊的事情沒人幹,因為要錢……現在到底有這麽多遊客,還是一個問號。

錢砸下去了,遊客沒來,到時候,萬一被政敵攻擊,說印這麽多手冊是因為收了印刷店老板的好處,這算什麽?

九十年代這種事不少,要是真收了好處就算了,就怕白擔了這個罪名,還得跟紀委解釋半天。

紫金采風組的同事在桂林期間,曾經跟當地幾家私營旅館的老板處得不錯,私營嘛,做事總是積極的,聽說可以引導旅客去周邊景點,他們也挺高興。

因為距離說近不近,說遠不遠,臨時起意要去周邊,少不得要租車,他們開店的人,為了方便,一般都有小車,拉拉貨什麽的……客人要包他們的車去周邊景點,多掙一份錢,有什麽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