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科技興農(第5/7頁)

現在他們發現,原來可以自己尋找客戶的需求,並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賺到錢。

花卉找到發家致富的路了,剩下幾個專門研究蔬菜的人很寂寞,城裏的人種菜也就是種著玩玩,不會有人找他們。

終於讓他們等到了機會,一條提問:種黃瓜的土都板結了,有什麽辦法嗎?

有地耶,應該是個在村裏種地的大戶。

他們猜對了,提問的人應該算超級大戶,來自壽光。

壽光在八十年代末開始大規模種植蔬菜,現在他們的蔬菜大棚已經有了上萬畝。

整個壽光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蔬菜,九十年代初,人人都惦記著:能買著、便宜,他們已經在推無農藥殘留的無公害蔬菜。

努力還是有一點遺憾,現在用的都是化肥,土地板結,大家都默認這是一個常規狀態。

有一個技術員到城裏的親戚家探親,無意中發現親戚家的孩子在刷論壇,論壇上還有教農業技術的。

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隨便發了一貼,詳細描述出現的問題,還說連年減產的情況,而且配上了圖片。

很快就得到了回復,問他在什麽地方,怎麽板結成這樣。

一聽說在壽光,技術員們都猶豫了,從深市到壽光,很遠呀。

當初招他們來的時候,說得很清楚,讓他們在網上回答問題、在網上銷售。

沒說讓他們出差。

還這麽遠。

如果是在農科院,特別有良心的教授會自費前往調查,做出成果,名聲出去了,院裏才有可能給報銷。

那要問嗎?

不問的話,萬一安夏發現他們又遇上了商機卻沒抓住,會不會對他們失望,進而把他們全部退回農科院?

花卉蔬菜部門現在還沒有部門經理,各項工作暫時由王小山處理。

王小山生來面相嚴肅,這些人只聽他在歡迎儀式上說過套話,並不知道他是什麽性格,十分忐忑。

最後他們把這事推給馮娟,馮娟又找季科商量。

話還沒出口,王小山路過,見他們倆窩在一起,竊竊私語,打趣了他們一下:“上班時間幹什麽呢?”

“王經理……”馮娟支支吾吾地把她們遇到的問題跟王小山說。

“哦,填個出差申請單上來就行。”

然後,王小山就走了。

走了……就這麽簡單?

申請單獲得批準後半個小時,行政就已經給他們把預訂好的火車票送來了。

這是什麽效率啊!

在壽光,技術員們發現一個問題:“你們這化肥……是特別便宜嗎?怎麽灑這麽多?”

農人們回答:“啊……不是越多越好嗎?”

只要一點點,就能長好多,多灑,不就多結嗎!

技術員們無語了:“農家肥一下子用很多,也會燒根的啊!”

祖祖輩輩用下來的農家肥他們能理解,化肥的劑量,看起來只是多了一點點,但其實就會造成土地板結。

而現在化肥的使用方法並不明確,就跟傳統中餐的菜譜一樣,就寫著:適量、少許。

誰知道什麽叫適量,少許又是多少。

兩個技術員一時也判定不了,這得詳細的測量。

種的是什麽菜、種了多少、這個土質是什麽,土裏本身的情況怎麽樣,都是要考慮的範圍。

不僅要測,還要進行田間試驗。

王小山當機立斷,給他們寄來了電腦、測試儀,連無人機和攝像頭都寄來了。

農人們好奇地圍在電腦旁邊,看兩個技術員在建立數據模型,用電腦模擬布點試驗。

“你們這是在做什麽?”

技術員回答:“用函數關系式,推算不同元素肥料的增產效果。”

“這還要算?撒土裏不就知道了?”

旁邊一個農人一臉嫌棄:“你不懂!還說撒土裏,土都結成這樣了!”

“用這個小電視,就能知道了?”農人還是覺得不可思議。

“不是小電視,這個是函數。”

“哦!函數!我兒子也在學的!他說不定能幫幫你!”農人把剛放學回家,一臉懵逼的兒子拖來。

剛上初二的男孩看著電腦上的肥料效應方程式,無比的茫然。

見兒子沒露臉成功,老父親十分不滿:“噫,你不是說你學函數了嗎,學了個什麽東西!”

“我……我學會的是三角函數,還有拋物線開口向上還是向下……”

技術員對農人說:“這是大學裏學的,讓他好好上學,以後就會了。”

計算機飛快地計算,大量的數據在屏幕上飛快滾動,別的不說,就視覺效果來說,相當的厲害。

這個設計是安夏的主意,本來程序設計說把計算過程放在後台就行了。

安夏覺得不夠酷炫:“人幹活都要亮出過程,不然外人不知道你們到底做了什麽,有多辛苦。計算機也是一樣,讓客戶看看後台實現了人腦無法達成的速度,豈不是顯得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