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紫金公司的加薪很隨意……(第2/7頁)

出於商人的本性,安夏第一反應是認真琢磨一下抗蟲棉做為原料的織物能不能賣個好價錢,類似於埃及長絨棉。

於是,她找到農科院郭教授,想問問有沒有更詳細的資料。

郭教授對安夏的到來表示歡迎,來迎接安夏的人裏還有一個年輕的面孔,是安夏早期賣攝像頭的時候認識的農大學子。

他畢業後進入農科院,一直關注著紫金科技,紫金為藥物做人工智能配對的時候,他就覺得能應用在農業上。

剛好這次有機會,便將紫金推薦給了郭教授。

安夏最關心的抗蟲棉往貴了賣的夢想破滅了,抗蟲棉,它只是抗蟲,就跟抗旱水稻、抗倒伏小麥一樣,是在生長過程中有優勢。

只能抗棉鈴蟲,並不能抗蟎蟲。

安夏在研究所裏看到了熟悉的場景:看起來好像幾天沒睡的研究員、隨便塞在角落裏的行軍床,與紫金科技的那幾個研發部分有異曲同工之妙。

“抗蟲棉的價格有優勢嗎?”安夏最關心的是這個問題。

如果農藥公司已經研究出能幹掉棉鈴蟲的殺蟲劑,普通種子加農藥的價格,比抗蟲棉蟲子的價格便宜,那農民一定會選擇普通種子加農藥。

“這是我們自研的,價格優勢很大。”農學生說到這個,連聲音都大起來了。

安夏有些奇怪,價格優勢很大她能理解,呃……有這麽值得驕傲?

這不是應該的嗎?

她問:“價格優勢……大到什麽程度?”

“省了一億美元的轉讓費,還有後續的費用。”

一億美元!安夏頓時來了精神:“哦?詳細說說?”

這種抗蟲棉最早的靈感是1938年的法國公司,將蘇雲金孢杆菌用於噴灑植株,企圖殺掉棉鈴蟲,效果不太行。

1988年孟山都公司直接把蘇雲金孢杆菌的BT基因插進了棉花的基因組,讓棉花自己就成了「藥食同源」的物體。

中國當時就想買,談判了整整三年,孟山都公司寸步不讓,一億美元是五十年的品種使用權,專利權是另外的價錢。

當時沒買除了沒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果五十年都用孟山都的技術,中國人自己就不能進行轉基因抗蟲棉的育種,說不定連農大都不樂意開相關專業了,到時候就成了任人宰割。

於是郭教授就帶隊自研去了,91年立項,現在已經在實驗田裏長出了想要的植株。

安夏驚嘆:“91年才立項,現在就已經長出來了?神速啊。”

神速是有代價的,建立在所有科研人員連軸轉上面。

紫金科技的員工在趕工的時候也是連軸轉。

但是他們在項目成功之後能得到的物質獎勵,那是相當的豐厚。

職位足夠高的核心員工,一年的年終獎能在市中心買一套房毫無壓力。

農科院的工資可沒這麽高。

安夏很好奇他們的動力,郭教授告訴她:“我92年在華北農村做調查,棉農真的慘啊……他們的棉花被蟲子吃掉,農藥中毒還死了不少人。有的一家子,兒子兒媳都被毒死了,唉……”

農科院研究棉鈴蟲防治的人捉了幾條棉鈴蟲泡在農藥原液裏,它們快樂的遊來遊去。

所裏的棉花試驗田被棉鈴蟲啃了個精光,郭教授都親自上場捉蟲。

更讓他們感到丟臉的是:農業部部長出懸賞一百萬,向全社會尋找能解決棉鈴蟲的人。

這就如同明明有軍隊,但軍隊無能,不得不懸賞一百萬,對外招募雇傭兵。

郭教授在八十年代在法國巴斯德工作,對資本主義商業運作並不陌生,他說:

“孟山都公司已經在國內有分部,他們的種子遲早會進來。如果我們不自研,到時候種子完全被他們壟斷,幾代下來,就必須從他們那裏購買。”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樣會被卡脖子,安夏明白。

郭教授繼續介紹:

國內做抗蟲棉也是自主構建基因,要提取有效的殺蟲基因,需要試劑,然而,試劑已經被國外封鎖了。

郭教授把基因分成八十二個小片段分別提取,再把八十二個小片段拼成九個大片段,再把九個大片段拼成了一個完整的殺蟲基因。

用了整整一年零八個月。

就手搓基因來說,算快的。

如果能用人工智能完成,說不定只需要一個零頭。

基因做出來之後,放進棉花又用了很長時間。

靠的還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動用了組織的力量,建構了上中下遊三層體系,才能這麽快完成。

安夏聽完郭教授他們的事跡,欽佩之余,提出:“有些部分應該可以用電腦做,不然光靠燒人力,想要超過已經起步好幾年的國外機構,太難了。”

“我們是有這個想法,所以才決定與你們公司合作。”郭教授覺得自己的想法已經很超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