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第4/7頁)

從數據上看,雙方進行的進出口貿易,進行的都是沒有什麽技術含量的最基礎的農產品和工業半成品。

安夏又向他打聽起關於越南木材的問題。

這位商人向安夏大吐苦水,安夏才知道,為什麽越南木材這麽好賺,但是來做的人不多的原因。

木材產地的位置,非常的偏僻,訓練有素的勞動力不願意去,只能招募當地的農民。

真的是純純的農民,只會揮著鋤頭幹農活的那種。對於各種工業機器一竅不通,更沒有什麽標準化流程的意識。

其次是安夏也擔心過的事情,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宗族,招募到的人往往就是一個大家族的人。

這種吧……除了當毒//販能團結一心之外,幹其他的啥事都沒優點,他們並不會因此而努力工作,只會比著躺平。

而且家族裏有個婚喪嫁娶,身為家族的一員能不參加嗎?

誒……全工廠都要請假去參加,還有人幹活嗎?

然後就是天氣問題,越南天氣一會兒暴曬,一會兒暴雨,對木材來說,這是致命的問題。除非工藝上能有效解決,否則,生產出來的木板都不合格。

基本上,這位越南商人對木材生意的看法就是:“除非種著木材的山頭是你家祖傳的,你家世世代代就住在那裏,在村民中說話頂用,否則,快跑。”

安夏想起那位好心的大哥,還有他那娶了當地媳婦的朋友……希望他一路平安。

從河南一直到西貢,在1976年,西貢已經改名叫胡志明市,不過許多人還是喜歡叫它西貢。

越南的北方就跟中國一模一樣,到處都有寫著中國字的牌坊,比如「白馬不靈祠」,「五行門」。

過了會安,就逐漸的法化。

到了西貢,就到處是法味兒了,在這裏,安夏發現了河內商人沒有發現的商機——這裏的工業,或者說,是制造業非常發達。

中國摸著歐美過河,越南摸著中國過河,他們1986年也開始了越南版的改革開放,大力發展制造業。

他們工人的工資比現在中國工人的工資還要低許多。

安夏手上除了研發之外,還有生產。要是越南能把產業鏈最低端的接住,對紫金來說能省不少錢。

她滿懷著期待去幾個工廠轉了一圈,大失所望出來。

在中國,上回那個掃條形碼掃不出來,不知道要稍稍把碼側一側的快遞站工作人員大概屬於千分之一的水平。

在越南的工廠,這種人大概是十分之一。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法國人學的,工廠的管理一言難盡,工人在廠裏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舒服,中國工人能加工出五十件合格零件的時間,越南人加工出了三十件,還有十件是不合格。

安夏頓時明白,為什麽之前看到有國家把工廠移到了越南柬埔寨,然後又默默地移回中國。

去車間轉一圈,真是能把活人氣死,死人氣活。

也就服裝廠能稍稍快樂地活著,畢竟扣子松了,大不了顧客罵罵咧咧地回家自己再補兩針就行了,電子元器件要是虛焊,那就是直接斷氣,得上門維修。

更關鍵的是,越南不是全產業鏈,電子廠的原材料……全部是從中國來的,生產完了,再進口回國,一進一出,就得交兩道關稅。

安夏想起自己在斯裏蘭卡旅遊的時候,沖著「錫蘭紅茶」的名聲去了一趟茶園。

結果她發現,烘茶葉的設備是中國來的,裝試飲茶的杯子是中國來的,裝茶葉的鐵罐子是中國來的,裝著鐵罐子的紙盒也是中國來的。

本以為好歹茶種是本土貨,結果茶園主人驕傲地說:茶種是許多年前從中國來的。

斯裏蘭卡好歹出了土壤和氣候這種不可復制的東西。

越南就出了能把人氣死的人力。

算了,現在中國的人工也很便宜,沒必要用越南生產元器件。

不過由於他們現在在大力發展制造業,所以需要大量的設備。

他們自己並不能生產設備,這些設備還是仰仗進口。

目前各國公司已經在努力了,從進出口貿易數據上看,中國公司還不夠積極。

安夏跟幾個機械制造公司的人打電話拜年的同時,也順便問了問他們為什麽沒考慮往越南賣設備。

對方的態度十分相似,大吃一驚,然後問:“越南也要設備?”

現在國與國之間的商業情報信息著實太不透明了。

不然也不會在許多年會,翻翻不少大佬們的成名之路,開局都是:“xx去旅遊(探親),路上意外聽說……”

一句話:“這個時代只有社牛才能獲得商機。”

比如像安夏這種人。

對悶著頭不愛跟陌生人瞎侃的人,就非常不友好。

安夏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的,畢竟不少社恐做的東西是真不錯,質量好,價格優,因此被時代淘汰太過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