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朱棣和朱棡的聯合(第2/3頁)

當然,他們不是要直接沖進城內,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抵達城門,而後把城門爭奪下來。

晉王朱棡見此,自然不肯落後,擺手讓麾下副官,立即安排自家的三千騎兵也一路沖鋒。

六千藩王親衛騎兵有多麽的強大?

作為朱元璋嫡子,他們的親衛軍是整個大明精銳中的精銳,每一個都是能夠馬上彎弓射箭的好手。

在古代,正規軍的弓手的地位是很高的,屬於高級兵種,可不是隨便拿把弓就能上的。

在常規的印象中,好像弓箭手都是躲在刀盾手後面放箭打遠程傷害,甚至於身體素質比之前鋒的戰士要弱上很多。

這是錯覺,是典型的刻板印象。

在古代能用弓箭的,除了尋常的獵戶之外,便是戰場上的弓手了。

比之獵戶自制的弓箭,戰場上的弓手無一例外都是硬弓。

火器雖然已經在明軍普及,但弓箭仍然是軍中的重要裝備,弓手的地位,也要比火統手來得高貴得多,包括在軍餉上,弓手也要高出很多。

能夠拉得起硬弓的弓手,至少都是身強力壯,腰力臂力都是遠超普通將士。

目前大明的弓分上中下三等。

上等弓弓力一百二十斤,中等弓弓力八十至九十斤,下等弓在六十斤左右。

而目前沖鋒的六千明軍精銳騎兵,個個都是裝備的上等弓。

按照精銳的標準,這些騎兵平均身高在一米七八左右,騎的是高頭大馬,在倭人的眼中,那便是巨人般的存在,單單就沖鋒的這一股威懾力,足以讓倭軍膽寒。

倭人將領自然知道城門的重要性,若是城門被奪取,城內的士兵根本無法抵抗明軍,豐前城將會徹底的落敗。

當下大量倭軍湧在城門,要以血肉之軀抵擋明軍的進攻。

好在城門不過兩丈寬,若是直接對沖的話,頂多只能有四五名騎兵齊齊沖來,倭軍加上木盾,以防備明軍的沖鋒。

明軍鼓點頓時由大開大合改為密集的鼓點。

在這種沖鋒的情況下,騎兵不可能回頭看旗幟,呐喊也是沒用的,操控騎兵陣型的,自然就是鼓聲。

隨著密集的鼓點響起,所有的明軍騎兵開始彎弓搭箭,一波騎兵沖到城門前,射上一輪後便左右分開。

而後便是第二波,第三波。

密密麻麻的箭矢不斷如雨點般不斷湧向城門之中,即便是倭軍有木盾抵擋,但總會有不少的倭人士兵被射中倒地。

約莫過了半個時辰,豐前城的城門口已然有上千的士兵被射死。

不過騎兵這邊也已經力竭,城墻上倭兵也在不斷的射箭,雖然無法給披甲的明軍精銳造成什麽傷亡,但也是影響很大。

當騎兵開始撤走之後,就是新一輪的火炮上壓。

避開城門口的倭人士兵。

緊接著再是刀盾手前面推進,後排將士長矛林立,尾隨其後。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如果不是平原戰,尤其是攻城戰,便就是以膠著的狀態為主。

強行攻城的事情,對於正規軍來說,一般都是很少見的,這相當於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員傷亡。

因為城門的限制,便就導致不管有多少的大軍,真正能夠進攻的只能是城門前的那一波。

而在城門前作戰,城墻上的防守士兵的射箭會帶來極大的傷亡。

這也是朱棣,朱棡,不斷的使用輪番上場的戰術,以最小的傷亡,博取奪得城門的機會。

大炮是無法連續使用的,在每次炮擊之後,必須要進行一個冷卻,清理的過程。

否則連續使用,不僅會降低火炮的使用次數,還會有炸膛的危險。

“應該差不多了。”

騎在馬上的朱棡,看著前面經過四五輪進攻後疲憊的將士們,便就開口說道。

距離攻城到現在,已然是過了兩個多時辰,後邊的輔兵,飯食差不多要做好了。

便就已經到了就食的時候。

隨著鳴鼓收兵,大量的將士如潮水般褪去,於豐收城外五裏地開始歇息。

在戰兵們攻打城池的時候,輔兵便就是在後方安營紮寨,準備夥食。

這般高強度的作戰,士兵們已經極為疲憊,由未參戰保存體力的士兵值守,余下的士兵進行歇息。

畢竟從人數上來說,豐收城的士兵也有十萬眾,一鼓作氣攻下來顯然是不現實的。

等就食之後,再歇息小半個時辰,下午便就第二輪的攻城。

而在這個歇息的時間段,也是明軍傷兵開始被進行救治的時候。

按照最新的軍隊比例,每一名百戶的麾下,必須要有三名隨軍大夫。

這些大夫對於外傷有著豐富的經驗,能夠快速的幫助士兵處理傷口,增加存活的幾率。

一上午的攻城,明軍的傷兵大概在一千多人,死亡人數不過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