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京師拆遷,百年大計(第3/5頁)

隔行如隔山的話,在現在極為恰當。

每行每業,都是有自己的市語,不相通用,初一聽去,甚至連何等語言都不清楚。

漢字一字多音,大明各地方言甚多,交流起來,也很是吃勁。

唯有淮西話,因陛下語之,當為學習之首。

這是從上往下的傳遞,陛下說這話,自然大臣們也得學這話,不然聖諭都聆聽不清,豈不是自尋死路。

為京官者,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學習淮西話。

目前大明官辦手工業輪班匠人,也已有六十二行之多,可見繁華。

手工業區在南京西南方,多為官府指定,使百工各有區肆。

匠人們也按行業分類而區。

居住地往往稱作某某坊,如木作坊,織錦坊等等。

其中也跟地利多有幹系,譬如染坊多布置在柳葉巷,船板巷這等靠近水源低端,方便使用。

另一個繁華地帶,便就是商業區了。

京師鋪戶多非土著。

在這裏生活的,一般為外地商人,規模產業較大,也有各種老鄉會,商幫聚集。

不過現在嘛,整個商業區,大半為群英商會所占。

還有官吏富戶區,風景區。

這些基本上都是達官貴人居所,秦淮西段,便就是了。

在這裏與商業區相交之處,便就是朱英平安茶樓所在。

各種青樓妓館林立,彰顯富裕繁榮。

現在的京師,單單從圖紙上看,已經是頗為臃腫,像是商業區及受工業區,店鋪都已經開始擠壓道理,一些小巷都難以通身。

以至於有些地方官府馬車難過,最後朱元璋出具罰規: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蓋房屋者,杖六十,各令復舊。

這才止住侵占,不過早前已經建好的,也不太方面拆了。

這一拆,就是數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大明立國二十五載,南京作為京師,天南海北的人,都往這裏湧入。

流民,行商,讀書人,各行各業,林林總總,盡皆如此。

朱英看著圖紙良久,在沈溍的解說下,也對整個京師的情況了解清楚。

半晌後,朱英悠然一嘆道:“我大明京師,天下王都,如今番薯等作物已然開啟擴散,往後百姓自然生活越發富足。”

“加以攤丁入畝,大明強盛繁榮,未來可期。”

“目前京師雖大,可對往後數以百年而言,人數只會越發眾多,如此布局,何以彰顯煌煌大明。”

“現有之計策,唯有行拆遷之事,擴城建池,整頓建築之格局,方可使京師海納百川。”

沈溍聞言,屏息震撼。

他原以為太孫殿下就是想修繕一下道路,沒成想這是要把整個京師,徹底的重新建設一番。

尤其那擴城建池,可謂是千百年之南京大變。

“殿下,如此巨大規模,這個中花費,豈不是天價,雖國庫充盈,內帑豐潤,但此番規模,怕是沒有個三年五載,難以承繼。”

“若是年年風調雨順,自不為多慮,若是碰上災年,只怕是過於虧虛,勞民傷財。”

回過神來,沈溍跪地磕首極力勸說。

現在大明的情況才堪堪好些,這般一來,其實要把國庫吸幹。

朱英扶起沈溍道:“沈尚書多慮,本宮自商起家,當然明白這個中花費,自以心中早有規劃,不僅對於國庫沒有過多損害,說不準反而能有所盈利。”

笑話!

大明疆域千萬裏,百姓六千余萬口,若是打造一個南京城,還要讓社稷動蕩,根基不穩。

那他朱英不如自殺回去,還做個勞什子大明太孫。

這些基礎的商業手段,以後世的眼光所看,真就不難。

沈溍自然是心中不信,但也不可能當面反駁太孫殿下,心中計劃著,待會回去就寫奏章,到陛下那邊打小報告。

朱英沒有過多關注沈溍神情,看著這圖紙許久,而後手指正陽門道:“自正陽門起,於皇宮外五龍橋廣場,左右共計修建三十丈大道,但凡牽扯其中店鋪,予以盡數拆除。”

“大道左右,統一規劃,另造三層小樓,間寬一丈,三間一樓,每五樓留一巷,自正陽門起,至外五龍廣場而止。”

沈溍聞言,頓時就明白。

太孫殿下的想法,便是如同唐時長安,朱雀大道一般,修建一條直通內外的主幹道。

遙想典籍記載,長安繁華,沈溍不由心神馳往。

只是沉浸少許,回過神來後,沈溍不由問道:“拆除如此多家,不知百姓當何以安置。”

朱英直接回道:“自是當以拆遷尺寸,予以寶鈔安置,其中尺寸,便以地契為準,侵占不予發放。”

沈溍心中稍稍一算,不由道:“殿下,這等數額巨大,不知當以多少為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