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中原民族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第3/4頁)

草原上多數士兵所用的武器,都是木質甚至獸骨為主。一口鐵鍋在草原上都是稀罕物,唯有貴族才有。

這樣的差距相差太大了,可以說是全方面碾壓。

邊疆劫掠,那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會集結起半軍半民的隊伍,南下進入中原邊疆打秋風。

對於那些有重兵把守的大城,可沒有敢去的,都是對一些小村落,或者小鎮進行劫掠。

能在邊疆呆著的小村,也不是善岔子,都會進行反擊。

一些人口少,小的草原部族,指不定就全滅在這些村鎮之中。

中原民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鬥民族。

史上三次大規模的遊牧民族入侵,也是建立在中原王朝內亂的基礎上趁虛而入。

晉朝先有八王之亂,中原累年戰爭人口凋零後,才有‘五胡亂華’。

實則那個事情的五胡,已經不是純粹的遊牧民族了。

算是半農耕半遊牧民族,漢化的程度非常高。

然後就是蒙元。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很強吧,那可是踏平了個半個亞歐大陸。

西夏,這個半遊牧半農耕的小國,在中原文明上不過一個割據政權,唐朝的夏國公,封的定難節度使。

就是這麽一個割據小國,成吉思汗打了三次才打下來,若不是旁邊的金國拒絕出兵援助西夏,成吉思汗還就真不能打下來。

也就碰上金國當時的完顏永濟這麽一個讀書少的半文盲,才導致西夏被迫向蒙古乞和,駐蒙伐金。

後期的蒙金戰爭,更是打了長達二十四年,成吉思汗死後七年,蒙古才一舉攻破金國,更別提去打南宋,一統中原了。

即便是忽必烈入主中原,也是因為南宋在失去了燕山屏障,還有農業發達的京津地區,遼,金,蒙古先後繼承了對北方的控制,才能是越打越強。

自北宋滅亡到大明建立。

北方可是有二百四十年的時間,都是處於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

足足兩百四十年,算是二十年為一代人,已然是繁衍了十二代人。

個中差異,已然是相差極大。

這也是當時南北漢人的矛盾由來,在當時南方漢人的眼裏,北方漢人都已經不能稱為漢人了。

是朱元璋,將南北漢人,在經過二百四十年後,再次合並過來。

不過,現在的草原和以前區別很大。

蒙古帝國在占據了如此多大的地盤後,武器軍備上已然是不落後了,這對於大明來說,威脅和曾經就完全不一樣了。

且草原對於農耕文明的大明,真沒太多意義,種不了糧食,一馬平川又難守,大軍入草原,很容易就被拖死。

就算是第三次滿清入主中原,大明也不是被滿前滅亡,滅亡明朝的是李自成,滿清是趁著中原大亂無主撿了個大漏。

縱觀歷史,更多時候是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稱臣納貢,稍有擡頭,那就是派兵打擊。

像漢朝對匈奴,唐朝對突厥,回鶻,柔然,高句麗。

現在大明對草原,也是這個路數。

只不過記載史書的文人,對咱們被人打了,那就大呼小叫,大書特書。

咱們打別人往往一筆帶過,便就是哪哪不服王化,某某平之。

之所以這般,多數朝代除了開國時期,多數都是文重武輕。

文人和武人天然矛盾,文人自然不可能去歌頌武人。

這般看來,朱英似乎也沒太大必要,建軌道針對草原。

這個就看目標了。

首先是草原的大量戰馬。

古代,信息傳播速度,便是朝廷對於地方的掌控程度。

信息傳播得越快,朝廷對於地方的掌控強度就越高。

海上貿易誠然會讓大明整體變得富裕起來,但實際上掌控的力度,反而會因此減少。

因為海上的航行,往往是大半年,乃至於數年一個輪回。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意味著海上貿易,朝廷對其的限制能力,將會變得非常的小。

很容易就會造成地方富而中央弱的情況。

曾經,不將草原納入中原版圖,是因為沒有利益。

現在就不同了,大量的駿馬可以維持軌道,草原上的一片平原,對於軌道的鋪設更是要容易許多。

番薯等高產作物的種植,也能讓中原有富足的糧食,去供養草原上的百姓。

人口,版圖的增多,意味著大明的強盛,以草原為起點,再來征伐一次歐亞大陸。

有著農耕文明在後背助陣,加上草原騎兵,火器。

將曾經蒙古巔峰時期的版圖,全部納入到大明中來,將不會只是想想,而是切實可行。

所以,在沉默不知多久後,朱英原本有些微微低著的頭,緩緩擡起。

一如之前,平靜的眼神看著老爺子,聲音堅定的說道:“爺爺,軌道的事情,孫兒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