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中原民族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第2/4頁)

朱英非常清楚,軌道建設的難度,要知道哪怕是後世省內的一條地高鐵,在有足夠設備和機械下,隨便都是三五年的時間。

雖說現在朱英設想的軌道和高鐵有區別,但由於人力關系,需要的時間定然更久。

單單就一個勘測,只能都是雙腳測量,一兩年的時間,都不見得能出個結果。

哪怕是準備個三年五載,朱英都不覺得奇怪。

但在朱英的規劃中,五年內,定然要大面積消除草原上對於邊疆的危險。

臨近草原邊疆,有軌道馬車輔助,其所調動輜重的效率,足以碾壓邊疆草原地帶的威脅了。

朱元璋聽後,呼吸有些粗了起來,這是即將發怒的征兆。

旁邊的劉和及蔣瓛,嚇得已經不敢擡頭了,他們正在準備,迎接將要到來的狂風暴雨。

然而朱英,面對老爺子極具壓迫性的目光,平靜的和其對視。

這表達出,朱英心中的堅持,倔強。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朱元璋馬上就要大發雷霆的時候,只見其一個深呼吸,強行壓制了下來。

良久後,這才說道:“大孫可知,始皇修長城,建阿房宮,致使先秦上下百姓可不堪言,因此二世而亡。”

“隋朝何其強大,一同神州,強開大運河,耗費多少財力,人力,在這般勞民傷財下,亦如先秦,隋二世而亡。”

“大明建國二十五載,咱這些年以來,輕徭役,薄賦稅,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而今距元末大亂,不過二十多年,百姓尚未恢復,大明四處吃緊。”

“在這等情況下,大孫為何要如此心急。誠然,咱也清楚,無論是始皇長城或是隋朝大運河,對於神州極為重要。”

“可是,他們亡了呀。大孫怎就不能引以為戒呢。”

朱元璋引經據典,苦口婆心的說道,自從大明建國以來,他還是第一次如此去勸說。

劉和及蔣瓛聽到這些,心下也暗暗的松了一口氣。好歹陛下沒有龍顏大怒,這裏長孫殿下,應該就要收住了吧。

然而,朱英的目光,卻依然沒有任何的動搖。

他的心中非常清楚,不管是現在,亦或是往後,這次和老爺子的思想碰撞,絕對不會停歇。

老爺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朱英也非常的清楚,在老爺子的心裏,大明便就是自家的。

更多希望的不是有什麽名留青史的成就,他只是希望後世子孫,能夠好好的守住這個家就行了,維持好這個家,不讓其出現什麽大的問題。

這才是朱元璋心裏最為真實的想法。

一個是守,一個是攻。

自然朱英和朱元璋在這一塊,就有些談不來了。

朱英很清楚,軌道馬車將會對於草原的打擊,有多麽強大。

倭國其實並沒有太被朱英放在心裏,雖然對倭國,有著銘刻在骨子裏的恨,但就現在的倭國而言,除了有大海阻隔。

和大明比起來,那真就是弟弟中的弟弟,弟中弟。

只需有向導,避開海上風暴,就現在倭國的情況,二十萬的大明將士登錄,完全可以將整個倭國都給打穿。

武力值都不在一個档次上。

大明目前最大的威脅,終究還是來自於草原上。

草原上的情況,或許很多人不了解,但朱英長期混跡於草原,怎麽可能不清楚。

那是朝廷中,甚至大多數內陸官員,從未見到過的場景。

或許在蒙元統治時期,草原邊疆的情況要好上許多,畢竟都屬於遊牧民族,歸於元朝統治。

元後,大明立國以來,北方邊疆的情況,就從來沒有好過。

每一年,北方邊疆的村落,都會遭受到來自草原的劫掠。

大明天災不斷,草原就一片和平了?

實則草原上有遊牧民族的生存,可比大明百姓們,還要來得難得多。

遊牧的生產方式本身就是低效的,基礎如此,也就承載不了大量的人口。

大明一畝地,每年大約有三百多斤糧食的產量,一個步兵每年需要的口糧,平均在千斤左右,三畝地就能養活。

但對於牧民來說,草原上放養一頭羊,便需要二十畝草場,一個五口之家,需要三四百頭羊才能生存下去,也就說至少需要六七千畝地。

從歷史上看,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依附於農耕文明,通過貿易,劫掠才能獲取中原王朝的金屬制品,生活用具,乃至於生存所必須的食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遊牧民族很善戰,戰鬥力非常強。

實則這是一種錯覺。

在絕多大數時間,穿著獸皮粗糙縫制衣服的遊牧民族,在正面是不可能剛過農耕文明的。

無論是軍備,動員規模,還是組織形式,遠遠無法和中原文明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