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取締八股文(第2/3頁)

像後世影視裏,出來施粥這些,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現象。

一般大戶人家,子孫後代,婢女仆從不會少,自家都顧不過來呢,還去施舍別人。

做出這等事情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頂多就是在官府號召捐糧的時候,意思一下。

而且災民的數量,根本不是幾個富戶能搞定的。

便是災民們在路過城池的時候,都是城外施粥,嚴禁入城。

但是以工代賑出來後,這些鄉紳勛貴,地主富戶,就開始變得積極主動起來,甚至有時候為了爭奪名額,大打出手的情況屢次發生。

在這樣的氛圍下,小波的災民三四個城池就被吸收掉了。

大波的災民,也頂多路過十幾個城池,就差不多了。

根本不會向往常一樣,京師外圍聚集數萬甚至十多萬的災民。

“大孫有何想法,直管大膽言說。”朱元璋有些期待的說道。

朱元璋總有一種感覺,仿佛對他來說很麻煩的事情,到了大孫這裏,突然就變得簡單起來了。

大明的災荒,害了多少百姓,幾乎可以說是動亂的根源,但是大孫一個策略下來,最近朱元璋都沒看到什麽災情緊急的奏章了。

不是災荒變少了,而是災民還沒開始聚集的時候,就已經被周邊的城池給吸收幹凈了。

曾經被人厭棄的災民,現在突然有了一種香餑餑的感覺。

因為災情一開,必定就會有以工代賑活下來,很多鄉紳勛貴都想乘此機會撈上一筆。

糧食在地窖放久了,也是會變成陳糧不值錢的。

哪怕是災荒再厲害,鄉紳勛貴們都不會愁吃穿,當然是能撈就撈。

朱英心中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

“孫兒在查閱奏章的時候,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地方上的官員,對於當官並沒有經驗。”

“而且郭忠在跟我講述這些官員的情況時候,我發現這些官員任職的情況非常混亂。”

朱元璋聽到這話,不由皺眉問道;“大孫所說的混亂,是什麽意思。”

朱英說道:“譬如某個官員,最初為官的時候,先是在戶部任職,在戶部幹了三年後,又去了吏部,再過三年,說不定又去了工部。”

朱元璋聽到這裏,眉頭皺得更深了,因為他沒有發現大孫到底說的是什麽問題,甚至心裏有些不愉快。

“大孫的意思,是說咱讓這些官員調動得太過於頻繁了嗎?”

其實早之前,很多官員在一個地方任職的時間,相對來說會比較漫長,不過朱元璋為了防止貪汙,或者結黨營私的事情發生。

一般來說每隔幾年,都會調動官員的職位,品級越高的官員,調動得就越發頻繁。

尤其是六部尚書,幾乎是兩年到三年就會換一輪。

朱元璋便是以此,來收攏手中的權利,得到中央集權的效果。

朱英聞言,也察覺到了老爺子有些不耐煩的語氣,不過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繼續說道:

“老爺子,一個官員,從他入仕開始,需要讀些什麽書。”

朱元璋回道:“自然是四書五經。”

目前大明以八股取士,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命題,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答題必須按照八個連續的部分進行,不得違背,這種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朱元璋取得天下以後,他的目的是要再建封建帝國,加強中央集權。

但是當時已有資本主義萌芽,商業和市場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這對封建經濟是一種沖擊,

所產生的思想和各種“異端邪說”對封建主義的思想體系也是一種沖擊。

也就是說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前代人的思想,他們在應試的文章中寫出了新的內容,裏面不僅有諸子的思想,還加入了佛道兩教的觀點。

應試文章竟然離經叛道,雜入新奇之說,詭僻之論,在朱元璋看來,這怎麽能行。

為了迫使當時的學子服贗孔孟之道,制止異端邪說,從而鞏固封建專制,就必須加強儒家經典的灌輸,把人們的思想重新納入官方思想的軌道上。

要達到這一目的,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把科舉考試從內容到形式都加以嚴格規定,於是朱元璋規定。

科舉考試必須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經典《四書》作為標準答案,文章必須以八股文為形式。

這樣,讀書人就不再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也不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然的話,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這一關。

這就是大明真正意義上的應試教育了。

所以朱英在提到這一點的時候,朱元璋的心裏,其實是很不舒服的,甚至有些微微的扭動身體,強行壓制自身暴躁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