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正規(第4/7頁)

守,不止是因為兵馬糧草人口,還有禮儀制度,你應該也很頭疼吧?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自從制禮作樂開始,每一代人都會積累一點如何維系這套制度的經驗,日積月累,你要面對的是千百年來經過實踐檢驗的可行的經驗。相反,反抗的經驗,有一點苗頭就會被打斷,很難積累。

你的那套允許女子做官的制度,很容易就會被千百年積累的潮水一個大浪打沒了。延續,你得從根子上開始,不要只盯著“女戶”,朝廷也有女戶啊,可你看,她一旦有了兒子,戶主就變成她兒子了,沒用的。為什麽?因為制度鼓勵男子做戶主,女戶受歧視。

你得用一套新的,代替之前那套舊的。

血緣還是得講,但要從把女兒排斥在外,變成把有能力的女兒包含在內。你得定律,確定女兒如果能幹,就讓她繼承家業,生的孩子也算是這一家的,不能辛辛苦苦給外姓人養孩子。得把“這個家沒女兒的份兒”變成“這個家女兒有份”。讓她有機會與男人做一樣的事,受一樣的懲獎。到時候會變成有能力的留家裏,廢物點心去聯姻。但是我覺得問題不大。

所以,我看你還得把官民等級給立起來,不要想著拔苗助長,這個道理我想你是懂的,畢竟你是做了丞相才說自己是女人,沒有進考場的時候就說自己是女人還非要考試。

女子體力多半不如男子,田間勞作、服兵役等出力的還是男子,非要“勞力者”接受這個,在民間很難的,民間是生兒子多才不會受欺負。

但是“勞心者”拼腦子就不一樣了,我的兒孫就不如我的孫女們。讓他們幹同樣的事,孫子不如孫女。做出榜樣來,民間自有效仿的。

一味“龜縮不出”也不行,你開驛路想必也是有所體會的。出,不必一定是要你人出去,把你的法傳出去也行。想辦法,讓朝廷許可你的制度,讓它記下來,只要落在文字上,以後自有人會在需要的時候引用它作為依據。

要學會留痕跡!

知道你缺書籍,安南那個地方,你想憑一己之力追趕中原百代文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讓我的孫女帶了些書籍給你。我這幾個孫女呢,是我的掌珠,既視若珍寶,就不想讓她落到別人手裏,磨成了粉配成了藥,強健了別家人的身體,最後也留不下什麽名字。

你要覺得你這個安南能解決好延續的問題,就把我的孫女們留下。也讓她們自在地活。

我看你是個有情有義的人,她們也不是廢物,能夠幫到你,就打發給你了,你給她們安排個職位吧。不用特別照顧,你看她們能幹什麽,就讓她們幹什麽。

你要覺得安南前途未蔔,書還是你的,人,你給我送回來,托給陳放就行,讓他給孩子帶回家來。以後是嫁人死了,還是直接死了,都算我努力過了。

不過你在安南那一套,我怕我活著的時候看著心煩,我死了你不妨做得更狠一點。

好了,就說到這裏吧,祝你有個好下場。估計你也不在意,害!我也不在意我自己的下場,倒開始啰嗦起別人來了。

祝纓又看了一眼書籍,很全,列了幾百種,其中種植、歷法、醫學等頗多,又有一些遊記,以及劉松年幾卷手稿。

“別扭家夥!貧富貴賤還用刻意分嗎?一不留神就兼並了。”祝纓將信收好,慢慢走到後面,去看望劉遨等人。

…………

大家都不在劉遨房裏,正在劉衍房裏尷尬著。

劉遨是長輩,就住在相房,兩個侄女一左一右兩個廂房,她們各有兩口箱子,算是行李比較少的大家閨秀了。幕府的房子比較寬敞,即使是在劉府,她們居住的也並不比這大多少——家裏人口多。

因為劉松年高壽,他這一家就沒有分家,論排序,劉遨在她這一輩已經排到了十七,故而號“十七娘”。劉昆、劉衍的非行更大。

劉衍對自己房間是很滿意的,因為裏面連供桌都給她準備好了,素果香燭也有、蒲團也有。她小心地把姐姐的牌位拿出來放好,又從包袱裏取出一幅肖像掛在了墻上,將墻上另一幅字給收了起來。

畫才掛好,何月明又拉著蘇喆來看她。都是外來人,何月明心理上先親近幾分。

蘇喆一看這幅畫不由皺一皺眉,一看這幅畫的是仕女裏有名的蔡文姬,蘇喆就要猜一猜這是什麽意思。文姬歸漢?那我們算什麽?

何月明初時不覺,遲了半拍才說:“這是?不能是令姐吧?”

這邊說話引來了劉遨等人,幾人面面相覷,蘇喆硬著頭皮說:“這個文姬,還要歸漢哈?”

劉遨道:“那是十二娘生前最喜歡的,你也帶了來呀?”

劉衍道:“那一幅給她帶下去了,這幅是我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