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再行(第4/4頁)

說得都在理。

皇帝又問祝纓。

祝纓道:“七、八萬人,這麽短的時間怎麽弄得起來的?”

鄭熹道:“哦,先是派了小股遊騎,吃了虧,其後結集的大軍。這些年,邊境上不時有些小沖突,邊城也習慣了。”

添油麽?

祝纓有些疑惑。

但無論如何,兵得調——這是兵部的事,糧草需要調度——這就是戶部的事了。當下決定,先期調集五萬兵馬備邊。

祝纓對於戰爭是有預算的,以一場北地戰爭的額度準備的,上一年沒用完的就滾到下一年,錢糧倒是有。

然而前線的戰事不等人,集結兵馬、開撥,尤其是糧草轉運,都需要時間。這邊增援還在路上,那邊就已經快要頂不住了。

姚辰英有經驗,但情況與上次不同,上次的胡兵不是傾巢而出與他拼殺,這一次是昆達赤親率大軍督戰。姚辰英拼盡了全力,以一介文官硬是守住了城池,但是百姓也無法自由出城了。

小冷將軍則是苦於兵馬不足,只能與敵軍一觸即回,不敢深入。

朝中著急,連竇朋的病也好了,回來了政事堂,寫好的請求休致的奏本也不拿出來了。

皇帝見著軍報沒有好消息,頗為氣憤:“我的江山、我的百姓,就為了給他立威用的嗎?諸卿,拿出辦法來!”

祝纓想了一下,出列道:“臣願往。”

皇帝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說:“戶部也須得你主持。”

祝纓道:“昆達赤不會在前線僵持太久,他本來就是因為地位不穩才要急著立威的,應該沒有準備得太周全,不能持久。孰輕孰重,他應該有數。現在只要不讓他占到什麽便宜,消耗他,他自然會退。但如果讓他嘗到甜頭,不吃飽了他就不會輕易撤離。那時就麻煩了。

前線吃緊,需要有人協調,臣在這上頭有些心得。戶部如今沒有大事,臣去去就回,不會耽誤事的。”

鄭熹不想讓她去:“要是這樣,下令前線堅守即可,何須你親自去?”

鄭熹不想的,冼敬雖然不懂軍事,那就一定要反對鄭熹,他說:“尚書曾節度北地,有經驗。蓄力一擊更合適,不要像當年北地一樣拖拖拉拉才好。”

陳萌眼看戰事又起,想要做的革新得暫停,又想祝纓的爵位被削了,上前線再撈一筆軍功換個爵位合情合理。領兵又能培植勢力,祝纓正好缺這個。他也需要一個能填補竇朋缺口的人,因此極力贊同。

竇朋無可不可,只覺得祝纓確實有經驗,那她說行就去唄。

三比一,鄭熹敗下陣來。他仍不死心,問道:“你要怎麽做?”

祝纓道:“先禮後兵,請發一道國書,責問昆達赤,為何不遣使向朝廷報喪。”

按照道理,他應該先報喪,國書使節來往,這邊承認他的地位。現在他把這一步省了,就可以拿來做一點小文章了。

至於其他的,得等她到了西陲看具體情況再說。還是以防守為主,朝廷反攻的準備並不足。

皇帝拍板:“卿便節度西陲,早去早回!”

祝纓領命,又向皇帝提了條件:“臣要用一些人,以建幕府。”

皇帝道:“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