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春耕(第4/6頁)

他便先舉手。

祝纓也點了他的名,他便依著自己的心思問了起來,他不提《論語》,因為這一步過於經典,原文是許多人必須得背的。他提《春秋》中的字句,主提《左傳》。顧家家境在縣裏算一流的,家中藏書也不少,他還提到了《公羊傳》。

祝纓不假思索,順口便引了出來。學生們看顧同與祝纓一問一答的,起初是嫌顧同混蛋,霸占了好不容易請教的機會。漸漸聽出些不同來,也拋卻了考試帶來的沉重心情,年輕人的好奇心也被激了起來。陸續有十來個學生都提問,他們不問《春秋》了。

家境好的學生,家中也有幾本雜書。趙蘇就問《史記》,甄琦自家窮,蹭過趙翁家的書,也提問大戴禮與小戴禮的問題。雷廣不服氣,特意挑了個算學的問題,問了個雞兔同籠。

祝纓對他們的心思洞若觀火卻都不點破,接下來還可能給他們換條路走呢,不叫他們服了,改人志向這事兒是很難不落埋怨的。

她一一給他們解答了,最後對雷廣道:“喜歡算學?”

雷廣哪是因為喜歡?他吞吞吐吐地說:“是、是常幫著家裏看賬……”俗稱放債。

祝纓點點頭,說:“得了,今天就到這兒吧。好好讀書,五經都給我背下來!過兩天接著考!考完了我再與你們聊!”

學生們不敢怠慢,躬身應是,即使如雷廣之類雖不喜歡這個縣令,也有點“不服”的意思,卻又都服她的“學問”了。

祝纓又給縣學送了一套卷子,這一回學生們依舊考得不好,卻都沒有之前那麽沮喪了。博士已對他們簡略說了“將來”,心思活絡些的已在思考改道了。與祝纓預料的不太一樣,縣學裏的大部分學生並不很抵觸改道。

縣學的學生因有名額限定,對學生也有一定的補貼,學習優異者還有些獎勵。學生又不同於朝廷官員,官員越老經驗越足勢力越深、有些年老官員號稱定海神針,學生雖然也與官員一樣不耕不織、卻連安境撫民之類的事也是不做的,學生越老是越廢的。所以過一段時間,譬如十年、二十年沒個成就,又或者超過若幹歲,要被清退。官府不養這樣的閑人。

到了年限,書讀不出來、做不了官,還被縣學給黜退了。前半輩子就是一場夢了。

如果換個科,看縣令這個本事,如果肯指點一下,或許……

終究是年輕人,有心氣兒,除了甄琦十分動搖,旁人還是想再試兩年。現在書有了、縣令大人的學問看著也好,還能通了國子監的路子,萬一呢?

縣學裏的學生們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念頭,讀書的想法卻還沒有動搖,都權衡著自己的考試績,與家長商量著是就混這幾年出來繼續家業呢?還是跟縣令大人走得再近些,聽他的話,搏一搏萬一能有個仕途?官員的好處,第一就是免賦役。

家家算盤打得能進明算科。

…………——

祝纓沒有讓學生們馬上做選擇,她派人去接的老農們到了!

一幹老農過年時才被祝纓親自送了禮,現在又派車接到了縣城,個個都很驕傲。到了縣衙下車,見許多人圍觀,他們也有咳嗽一聲往地上啐口痰清了嗓子準備見縣令的、也有把衣服往下拉一拉蓋住褲子上的破洞的。

福祿縣偏遠鄉村之窮,好些人有衣有褲就不錯了,無法如富庶之地那樣普通人家也能穿個上衣下裳顯得體面。他們大部分是短打扮,衣服上有補丁,勉強禦寒。粗手粗腿,看著就是個幹活的樣子。

祝纓親自到衙門口等候,掃了一眼,接來的全是老翁,最終接來的有十四人。此時也沒什麽好挑剔的了,她說:“有勞各位父老,我有事兒請教才請各位跑這一趟,各位一路辛苦了,先進來歇息,請!”

有見過點世面的就說:“大人哪裏話?大人召,我們一準來的。沒見過您這樣對咱們好的官兒呢!”

祝纓側身讓著:“事情急,沒來得及多準備,就先住在這裏,被褥也是新的。過兩天你們回家時,被褥也送給你們。”她看看這些人啥行李也沒有,有三個隨身攜帶了東西的,乃是支木杆權充手杖用的。就臨時又加了最後一句。

讓各人住到房裏,一共十四個人,一屋七個,通鋪,但是每人有一套鋪蓋。屋裏有桌椅,也有盆巾之類。老人們好奇地看著屋子,很快自己就分了兩間,也沒行李好放下,都想試試新床鋪。

在鄉下,想做套全新的鋪蓋可也不容易。

祝纓卻說:“走吧,咱們先吃飯。”

祝纓在上面坐一桌,下面兩桌是老人們。桌上已擺了幾大碗菜都是燉得很爛的食物,大桶的蒸米飯、大桶的燒菜肉擡到飯堂以作添飯添菜之用。又給每人上了酒,為怕誤事酒給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