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出巡(第2/6頁)

祝纓往他指的地方看去,道:“地方不錯。”那地方靠著顧翁的一塊熟田,這人一準是想借縣衙興修水利的便利,引水過去方便他家開荒呢!這糟老頭子鬼得很!

等等!這不是我在京兆對王雲鶴幹的事兒嗎?!!!

她又問了顧翁關於人工的問題,顧翁道:“咳咳,有時候因為天氣,多用幾天工也是……”

“嗯?”祝纓警覺了起來,這話音不對,因為天氣原因延誤工期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麽?這老頭子怎麽特意提出來了?

一旁關丞急忙解釋:“大人容稟,天下就沒有準時停工的徭役!”

祝纓瞬間懂了,這事兒她見得多了。朝廷有規定,百姓每年給朝廷服若幹天的徭役——朝廷不付工錢。但是地方上用人是不講這個道理的,哪個人敢說我今年已經幹滿了,不幹了,下一刻就得被抓起來關黑牢裏醒醒腦子。

有時地方豪強如果盤剝得不那麽厲害,真有百姓是“自願”舍朝廷而就豪強的。

祝纓點點頭,又問顧翁:“我瞧這兒山林很多,開荒不易吧?”

顧翁忙拱手道:“大人容稟,是很不易,不劃算的。”

祝纓道:“容易只怕也不太願意。”

世間山林雖多,許多還是有主的,山林產木材、竹子、野味、草藥……等等。歷朝以來有個“名山大澤不以封”,即最著名的山川連皇室王公等都不予封賜,位置好的山川都掌握在朝廷手裏。這山川就像道路一樣,經過都還要設卡收稅呢。裏面的優良的木材、礦產,也不讓普通人隨便去采。

一些小山池塘之類則為豪強士紳所有。大部分的士紳也不願意開放山林,那是私產。他們寧願留著自己進山打獵玩兒,或者收錢才許人去砍柴捕魚之類。

此外又有一些散落的公用的小山、池塘,也並非所有人都能用。譬如一個村子的池塘,就不允許另外的村子來捕魚。

總之,能有主的都有主了,沒有主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力有所不及。以及可能有種種不便之處。

至於墾荒,這些地方也不是很適宜的。祝纓對農桑也不精通,在北方學的那點兒知識不敢生搬硬套到南方。因她從來沒有參與過墾荒,見的都是熟田,便向顧翁請教。

顧翁也不太懂這個了,他找了個老佃農過來回答。

老農一聽就擺手:“那可不容易!一片田,五年功夫也是成不了事的!”

歷來朝廷有規定,開墾荒地,或五年、或十年要免租賦,放到福祿縣這個地方來講朝廷就是在占百姓的便宜。五年十年,並不足以開出一方產出穩定的糊口薄田。差不多是朝廷白用你的勞力,將將有點收成了,開始收租稅了。

只有天然條件就很好的地方,這樣開荒才有得賺。能夠大面積開墾成功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大的勢力在持續的支持。比如軍屯,又或者提供耕牛、種子的民屯。

老農道:“別看這一片地草長得挺旺,真要種糧,它頭幾年就長不出什麽糧來!一是肥力不足,二是種子不好,三是混雜野草……草和糧是不一樣的,要不然,還種糧做甚?人都吃草得啦。”

老人說得頭頭是,祝纓心道:完蛋。

她原本是有個開墾荒地的計劃的,福祿縣一如所有的偏遠地方一樣,稱得上是“地廣人稀”。它以前是上縣,人口不少,能湊成個上縣就是因為它的地方大,不是因為人口密度高。

祝纓沒再說話,派人把縣城裏各鄉的頭面“父老”都叫上了,心中想的墾荒的事先壓後吧,先看看水利和道路。

…………

這些鄉紳們的長相有醜有俊,腦子有聰明有笨,但是遇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的時候,個個都是顧翁。祝纓仿佛看到了二、三十個繞在王雲鶴身邊試圖誘拐王雲鶴開渠經過自家田的自己!

祝纓心道:今晚就給老王寫信懺悔,他當時對我真是太好了!

這些人裏有腦子活絡的,看到祝纓還帶著父母出行,想起來她上回也是帶著父母下鄉的,心道:可真是個大孝子!

便有人趁夜給張仙姑和祝大送禮,請他們代為說項。

常寡婦找的張仙姑,她認為祝纓與母親的關系更好一些,看一家三口站立的位置就能看出來,祝纓跟母親之間的距離更近。她也搬到了縣城居住,這些日子也看到了一些祝家的情況,張仙姑的話要多一些,家務是張仙姑和花姐在管。而花姐也是常伴張仙姑左右的。

祝家看起來生活簡樸,不過看祝纓的一些衣飾頗為華美,常寡婦也不敢怠慢,提著一匣子的首飾來送張仙姑。

大不幸!張仙姑不會講福祿方言!

張仙姑和祝大到這會兒也能聽得懂一點本地方言了,說還是不行,不行還偏要硬說,覺得自己說的就是福祿方言。自信的樣子跟福祿人自認說一口地道官話是一樣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