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九章:東一榔頭(第2/3頁)

王翺卻並沒有放棄,而是笑了笑,道。

不過,就在俞士悅覺得他會繼續發問的時候,王翺的目光卻突然轉向了一旁的張敏,問道。

“張閣老呢,可有覺得合適的人選?”

和俞士悅這個次輔的硬氣不一樣,張敏在內閣當中的地位不高,在朝中的人脈也不算廣。

所以,面對王翺的問題,他自然是不能和俞士悅一樣敷衍了事的,但是,畢竟是內閣人選這樣敏感的事,真要他說,張敏倒是也不願得罪這個人。

不過,張閣老能夠在內閣當中待這麽久,先後送走了高谷,江淵,朱鑒等好幾個人,自然也有他的立身之道。

稍一沉吟,他便道。

“近來朝中倒是對此事議論頗多,我經手票擬的奏疏當中,也有不少是向陛下舉薦的,從這些奏疏當中來看,朝中不少大臣,對翰林學士儀銘大人的風評頗佳,除此之外,鴻臚寺卿羅綺大人和吏部侍郎何文淵大人,也有不少人看好。”

這話一出,便可見張閣老的聰明之處。

他並沒有像俞士悅一樣回避王翺的問題,而是給出了正面的回答,但是這個回答,卻又約等於沒有。

儀銘,羅綺,何文淵,這三人本就是近段時間朝中覺得最有希望拿下入閣名額的人選,說他們,不會讓人覺得,張敏是在推舉自己的人。

而且,除此之外,這位張閣老,還特意繞了個彎子,點明了這不是他的意思,而是從票擬的奏疏數量裏頭判斷出來的,算是徹底把可能被人攻訐的因素,都掐滅在了搖籃裏頭。

既不得罪人,又巧妙了讓自己甩開了風險,可見其政治智慧,他這麽一說,便算是堵住了王翺的話頭,如果說,王翺還要接著不依不饒的話,就顯得過分了。

當然,王翺顯然也並沒有要和張敏為難的意思,聽了他的話之後,道。

“的確,這些日子,我手裏票擬的奏疏,也有不少是舉薦這幾位的,不過,依我看來,這幾位大人雖然各有出眾之處,但是,卻不適合在內閣任事。”

這話一出,在場的俞士悅和張敏二人,都是一陣意外。

他們沒有想到,王翺話說的這麽直接,更沒想到的是,他這位內閣首輔,竟然真的要幹預閣臣的遴選。

說實話,身在內閣當中,對於最終到底是哪些人入閣,他們不可能不關注,因為這直接涉及到了,內閣之後的權力架構。

但是,這種關注,是不能擺在明面上的,內閣之所以是群輔制度,而非像普通的衙門一樣,是上下屬的轄制模式,原因就在於,票擬權實在是太過緊要。

雖然說,不能直接決定任何事務,也並不能像宰相一樣制度性的制約皇權,但是,畢竟對很多朝務的走向,又很大的影響力。

因此,內閣當中,必須要犬牙交錯,相互制衡,說白了,閣臣們不能是一團和氣,而要相互爭鬥,如此一來,才能保證皇帝能夠聽到最真實的建議。

當然,本身票擬權的性質,其實已經決定了,無論是誰進到內閣當中,都會相互鬥爭,畢竟,內閣沒有上下之分,所以,決定地位的,實際上是聖心所在,若聖上賞識,很容易便可以在內閣占據更大的話語權。

但是,這是制度性的牽制,從人員上,也必然會有此考量,正因於此,他們這些內閣大臣,在閣臣人選上,表達看法必須要十分謹慎,如若被認為是有意結黨,那麽,反而會弄巧成拙,讓原本有希望入閣的人選被篩選掉。

當然,這並不絕對,如果說某個閣臣真的被聖上十分信重,那麽他的建議,起到正向的乃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是,如今的內閣,顯然在當今聖上面前,達不到這個標準,而且,廷推更多的,會受到朝堂輿論的影響,所以,如果不是特意要給誰使絆子,一般情況下,緘默不言,才是最好的辦法,就算是想要助推某個人上位,暗中使勁兒,也比直接說出來,有用的多。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翺剛剛否定儀銘等人的舉動,除了得罪人之外,沒有別的好處,卻不知道,這位首輔大人,到底為何要這麽做……

不過,話已經趕到這了,若不接下去,倒顯得他們不識趣了,俞士悅略一沉吟,便道。

“首輔大人這麽說,看來,是覺得有更合適的人?”

與此同時,張敏也擡起頭,看著對面的王翺。

而這位首輔大人,面對二人的注視,倒是也沒有回避,而是道。

“此處沒有外人,吾等也皆是在內閣有些資歷之人,對內閣諸事知之甚深,所以,我也就不諱言了。”

“按我的想法,內閣有調和內外,為君上票擬之責,正因於此,入閣之人,不僅須得德行出眾,才思敏捷,更重要的,是能夠清楚地方政務繁難,既能體察六部地方之難,亦能明曉陛下之心之意,惟此二者,方算是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