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章:整頓科道(第2/3頁)

朱祁鈺坐在禦座上,看著王翺拋出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眼中浮起一絲笑意。

看來,陳循對王翺的彈劾,也不是沒有效果的。

至少,眼下這位首輔大人,比以前是有了長進的。

所以說,有些時候,碰碰壁不是什麽壞事,反而能夠讓人更加清醒一些。

內閣之設,是為了調和內外,緩和皇帝和外朝部院之間的直接沖突,這也就意味著,內閣要同時面對外朝和皇帝。

這聽起來是一句廢話,但是,越是簡單的道理,卻越容易被人遺忘。

所謂大道至簡,便是此理。

既然是要同時面對外朝和皇帝,那麽,內閣要考慮的,就應該是雙方面的反應。

對待外朝,要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威望,樹立自己在朝中的地位,這一點沒錯。

但是,對待皇帝呢?

難道僅僅靠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

天子又不是小孩子,靠哄一哄,就能夠聽話的。

皇帝是君上,是天子,是萬民之主,無論是內閣還是外朝,在皇帝面前,皆是臣子。

既是臣子,便當為君分憂。

內閣,尤其是如此!

甚至於,說句不客氣的,對於內閣,說聖寵是立身之本,也不為過。

但是,朱祁鈺不得不說的是,時至今日,內閣諸臣當中,並沒有人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說有的話,那或許是曾經出任內閣次輔的陳循,有深刻的體驗。

或許,也正因於此,他才能最準確的擊中內閣的痛處。

很多人都將朱祁鈺提拔有實務經歷的大臣入內閣,視為是打壓清流的一種手段。

只能說,的確是,但是,又不止是如此!

作為一個皇帝,朱祁鈺著眼的必然是朝廷大局,他所做的事,是為了朝廷著想,並不會單純的為了打壓誰,來損傷其他人的利益。

對於中央朝廷的官員來說,調和內外的能力可以在長期理政當中培養,但是,有些特質和思路,卻是培養不出來的。

朱祁鈺之所以有地方經歷的官員,是因為他們普遍有著解決問題的思維,以及落到細處的可操作性強的建議。

這才是他對內閣的要求。

除了調和內外,作為皇帝和外朝的緩沖地帶之外,內閣更重要的作用,是以備咨詢。

換句話說,是給皇帝提建議。

翰林清流,才學充足,但是,很多時候卻是泛泛而談,紙上談兵,聽著很好,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會遇到很多的問題。

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內閣本質上服務的是皇帝,無論是調和內外,還是票擬奏疏,本質上都是以皇帝為中心。

但是,王翺這段時間以來,卻一直背道而馳,想到通過拉攏清流官員的方式,來擴大內閣的地位。

這種手段不能說錯,但是,卻違背了朱祁鈺提拔他的初衷。

如果說,朱祁鈺需要的是一個通過清流搖旗呐喊,進而調和內外的內閣首輔的話,他讓陳循來當就可以了,何必要多此一舉,提拔王翺呢?

他之所以讓王翺來當這個首輔,看重的就是他的背景幹凈,能力出眾。

所以說,他通過閣議和分票權掌控內閣,這沒有錯,想要加強內閣的話語權,也沒錯。

但是,朱祁鈺想讓他真正做的事情,他卻沒做到,自然,內閣被冷落,甚至他自己被彈劾,也是無可避免的事。

說到底,和外朝六部這些固有職權的衙門不同,內閣是朱祁鈺這個皇帝擡舉起來的,所以,內閣首先要能夠做到自己提出自己獨到見解,幫助皇帝減輕政務壓力的本分,接下來才是在各種復雜的政治鬥爭中,平衡內宮和外朝之間的矛盾。

這二者都做好了,內閣才能夠真正穩得住。

王翺現在的表現就很好,陳鎰剛剛提出的觀點不能說錯,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有些虛,沒能落到實處。

這當然不是因為陳鎰不夠務實,而是務實的手段,都並不符合他想要的結果,所以,以他的身份不方便說而已。

那麽這個時候,如果朱祁鈺出面,來提出這些問題,就會被當成君上對臣子的斥責,一個鬧不好,就會引發君臣之間的沖突。

所以,就需要有人,來當這個喉舌,說出朱祁鈺這個皇帝不方便說的話。

內閣,該剛硬的時候要剛硬,該柔和的時候要柔和,若是僅僅只在皇帝和外朝之間和稀泥,未免也太辜負內閣之名了。

面對王翺的這番質問,陳鎰倒是心平氣和,道。

“既是商議,自然是各有各論,首輔大人若是有不同的見解,自然也可以提出來,大家一同商討。”

他剛剛說的話,本就是拋磚引玉,想要探一探天子的態度。

之前在朝會上,他和王文兩個人,爭著搶著認錯,其實本質上,是在爭搶整飭官場風氣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