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內閣利弊(第3/4頁)

朱祁鈺輕輕嘆了口氣,定定的望著王文,片刻之後,方道。

“京察一事,朕幫不了你,無論是都察院,還是內閣,甚至是其他的什麽人,都需要你自己來應對,你可明白?”

作為天子,同樣是有自己的無奈之處的。

這次京察,朱祁鈺盡量給王文創造有利的條件,但是說到底,朝堂之爭,還是需要看他自己的實力。

無論是都察院的陳鎰,還是內閣的王翺,他們都是聰明人。

天子要的是京察的結果,但是天子絕不會幹預京察的每一個環節,因為這麽做,只會將朝堂之爭,升級為君臣對立。

所以京察的過程如何,天子不能也不會去幹涉,他只需要京察的結果符合他的心意。

而在此過程之中,如果需要有人為京察的結果而犧牲,天子也會毫不猶豫。

朝堂之爭,從來都是不見刀光,卻見血光。

敗了的人,只能說是自己手段不夠。

王文面色凝重,起身拜倒,開口道。

“陛下隆恩,臣當效死已報,請陛下放心,無論何人阻撓,此次京察,臣都必定竭盡全力,縱使脫下這層官袍,也必不叫宵小之輩再擾亂京師。”

朱祁鈺點了點頭,旋即,臉上又重新浮起一絲溫和的笑意,開口道。

“先生能有此心,朕心甚慰,不過,先生也不必過於擔心,想來內閣和都察院也不是不知分寸之輩,若他們做的太過分,朕也不會完全坐視不理。”

王文謝恩,起身重新坐下,不過臉上卻罕見的顯出一絲遲疑之色。

躊躇片刻,他還是道。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祁鈺還是頭一次見王文如此猶豫不決,擺了擺手,他開口道:“先生有話,但講無妨。”

王文輕輕吐了口氣,起身拱手道。

“臣鬥膽妄言,陛下提拔內閣,是為內外調和,減輕政務壓力,提高朝務處置的效率,但是內閣如今日漸坐大,恐將來有一日,會與六部爭權。”

“若有一日,內閣淩駕於六部之上,恐能掌中書之權,陛下不可不慎啊!”

朱祁鈺有些沉默。

王文到底是久經宦海多年的人物,之前雖然對內閣有所輕視,但是在認清內閣的真實狀況之後,立刻便察覺到了其中的風險。

有明一代,閣部之爭一直是文臣集團內部鬥爭的主旋律。

內閣的作用,說好聽的叫調和內外,但是實際上,就是皇權對於臣權的不斷掠奪。

這其中的關系,十分復雜。

六部各有執掌,皆有事權,但是內閣是沒有任何的事權的,它唯一擁有的票擬權,也是一種建議權,嚴格意義上講,屬於皇權的延伸。

票擬說白了就是給天子處理政務提供的一種方案,天子可以準也可以不準。

在此基礎上,內閣對於皇權的依賴度非常高。

有了天子的信任,那麽內閣就可以借助皇權的力量,掠奪六部的事權。

這其中受到威脅最嚴重的,就是吏部和兵部。

整個明代的閣部之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弘治以前,內閣主要依靠皇權制衡六部,這一階段,內閣對皇權有嚴重的依賴性,他們掠奪部權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皇權的力量。

具體來說,就是依靠聖寵,奪去吏部對於朝廷大員的舉薦權。

這也是前段時間,陳循和高谷在做的事情。

因為和天子交往密切,內閣往往會私下裏,向天子推舉人才,如果天子認為合適,就會下旨給吏部,詢問吏部的意見。

沒有問題的話,就進入正式的銓選任命程序。

但是要知道,三品以上的大員,產生的方式一般有兩個,其一是吏部主持廷推,其二是吏部擬定候選名單,天子直接圈準。

內閣的行為,實際上是越過了吏部,直接幹涉了人事權,只不過,他們在做的事情,是打著天子的旗號而已。

到了弘治到嘉靖年間,內閣對部權的侵占,就更進一步。

中書舍人,翰林院,詹事府等和內廷關系比較密切的衙門的官員的銓選,吏部已經完全插不上話。

由於這些衙門都是清流華選,因此,擁有這些衙門保舉權的內閣,在外朝的影響力也顯著提高,僅僅靠自身的權威和六部分庭抗禮。

弘治初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更是徹底將閣部之爭激化。

當時有言官上本,彈劾兩廣總督行事不當,理應罷黜。

按照正常的流程,這件事情應該由吏部遣官員前往核查實情,然後決定是否罷黜。

但是,當時的閣臣劉吉卻直接越過了吏部,手持天子中旨,直接將兩廣總督罷黜。

理論上掌握著官員考核權的吏部,從頭到尾被排斥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