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何謂風骨(第2/2頁)

陳鎰也出言道:“於尚書所言甚是,我等為朝廷命官,一心為國,也當依照朝廷典制而行,我等今日所為,雖情有可原,卻不足為範,我等台垣之臣,本就為朝廷脊梁,諸位,難不成因此一事,便忘了朝廷之恩,禮法之義,惜身不前,憂郁己身不成?”

兩個人一個唱紅臉寬慰大臣,另一個唱白臉斥責他們遇到一點挫折就惜身不前,拐著彎的鼓勵,這才總算是讓場中彌漫的迷惘消沉氣氛消散了不少,然而還是有不少大臣忍不住道。

“大司馬和總憲大人所言,我等皆明白,身為朝廷大臣,自不敢不為國盡力,然則我等已然如此進諫,郕王殿下依舊不肯將土木之事定性,處置王振一黨,難不成真的要等迎回天子?”

軍報到京已經有數日了,也先屢屢索要財帛,出爾反爾的事情也漸漸傳開,群臣雖不敢言,但是實際上,已經漸漸息了能夠在短時間內迎回皇帝的心,若非如此,他們也不會選在在這個時候進諫。

“是啊,大司馬,土木之事和接下來的防衛之事息息相關,若朝廷遲遲沒有說法,軍民上下流言四起,恐難生同仇敵愾之意,此乃關系朝局社稷之大事,不可掉以輕心啊……”

能夠位列朝會的,基本上都是明眼人,對朝局敏感之極。

於謙雖是新晉尚書,但是眼下危難之時,兵部的地位本就高於平常,再加上於謙又新領了提督京營的差事,撇去資歷威望不談,單論實權,他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外朝之首。

再加上這等人心惶惶的時刻,於謙出言寬慰眾人,因此,在場的大多數朝臣,都下意識的將於謙當做了主心骨。

對於這種情況,原本資歷深厚的兩位老臣,王直和胡濙對視一眼,皆是默契地沒有說話。

爭權奪利也要看時候!

眼下是危難之時,本就需要能幹有力的大臣站出來主持大局,他們兩個年紀都太大了,威望足夠,但是自己的身體精力都跟不上。

為大局計,也該合力保於謙上位!

低下頭默默地向後退了一步,王直的心中,忽然湧起一個奇怪的想法。

會不會,今天的局面,是郕王殿下有意為之?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於謙成為朝局的核心,好方便接下來的大戰指揮?不然的話,如何解釋勛戚會突然舉薦於謙來提督京營……

思量了片刻,王直還是否認了這個想法,若說讓於謙提督京營,是郕王和勛戚提前商量好的,他還能理解,但是今天朝臣群情激奮,錘殺大臣的局面,便是他也是始料未及,若說郕王連這一點都能算到,那才他是不信的。

主政至今,這位郕王殿下,已經給了他們太多的驚詫和意外,但是若說要策動這麽一場大型的事件,非在朝中有深厚的根基人脈不可。

王直在朝中多年,又是吏部執掌,朝中絕大多數的朝臣根底來歷,他都心知肚明,鮮少有和這位郕王殿下有交情的,更不要談是郕王的人。

或許,真的是巧合吧……

另一旁,於謙並不知道王直心中所想,但是面對群臣的請告,他的眉毛擰了擰,亦是感到一陣為難。

這些大臣說得不錯,他們之所以堅持要給土木之事定性,就是為了統一朝廷上下的聲音。

現在朝中的大臣,固然是都認為這場敗仗是王振所為,但是一日沒有朝廷確定的決議出來,一日就不算安寧。

和這場大戰有關的人,自是提心吊膽,便是無關的人,也會議論紛紛,猜測種種,官軍上下更是會顧忌重重,不敢放手施為。

所以給土木之事定性,不僅僅是群臣的需要,也是在安天下百姓的心,宣誓朝廷誓死和瓦剌決戰的決心。

但是如今……

於謙也有些頭疼,這些道理,郕王殿下不會不懂,但是究竟為何,他執意不肯處置王振一黨,給土木之事定性呢?

難道真的是顧及迎回天子之後的處境?

於謙有些拿不準主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左順門前這麽一鬧,再想提起此事,恐怕是不容易了。

誠如剛剛那些大臣所說,他們都已經如此合力進諫了,郕王還是執意不從,難不成真要在這午門外跪諫嗎?

正在此時,宮門口走出來一隊人馬,領頭者是金英。

他疾步來到群臣面前,道。

“郕王殿下有命,諸臣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