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回 汴京三國大亂鬥(五)(第2/4頁)

官家驚奇望來,這廝卻是個有捷才得的,瞬間福至心靈,立刻做感慨萬千之態:“啊呀,陛下!微臣方才得詩一首,欲請陛下斧正。”

老趙愛詩詞遠勝兵法,當即來了勁頭:“且念來朕聽。”

蔡攸搖頭晃腦,說來就來:

『“小小蠻夷欲叩關,關高千仞豈能攀?

聖君笑踞雲台上,虎士逐殺落照間。

一片殘霞紅似血,萬騎鐵甲凜如山。

正合奇勝兵家事,大略雄才震九寰!”』

他即興賦詩,頗見才學,官家聽得哈哈大笑,指著蔡攸,對蔡京道:“老太師,可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

蔡京連忙謙遜:“此子班門弄斧,竟敢在官家面前賣弄,卻是可笑、可笑。”

官家搖頭道:“捷才如此,出口即得,也算不凡了,雖有不工之處,略加斧鑿便是。譬如這‘一片殘霞紅似血,萬騎鐵甲凜如山’,若是改為‘天上殘霞紅似血,人間鐵甲氣如山’,豈不更見氣勢?不過頸聯既動,頷聯也要動一動了,唔……”

看官聽說,原來律詩的講究,上下八句,兩兩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對應起承轉合,首聯、尾聯不須對仗,中間兩聯則講究對仗公正,無外乎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又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便是每句的二四六三字,平仄相對。

譬如蔡攸此詩,第一句的二四六字“小”、“夷”、“叩”,乃是仄平仄,第二句對應的“高”、“仞”、“能”,便是平仄平,第三句則與第二句相同,也是平仄平,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又是仄平仄,這便是律詩平仄上的講究了。

大致上,現代漢語四聲,前兩聲為平,後兩聲為仄,也就是所謂中華新韻,古代韻腳則不完全一致,譬如“白”,按現代漢語算是平聲,古代則算作仄聲,這些講究就比較細致了。

閑敘一筆,還歸正傳。

見官家皺眉琢磨詞句,一幹文臣齊齊來了勁,正要表現一番,忽聽康王趙構笑呵呵道:“父皇,兒臣倒得了一句:聖君談笑風雲壯,虎士爭馳金戈寒。”

官家把手一拍,歡喜笑道:“噫!皇兒文武雙全!”

眾臣豈敢同皇子爭鋒?也都紛紛點頭,交首稱贊。

太子趙桓見弟弟屢次露臉,自是不甘落寞,笑道:“父皇,孩兒有個想法,倒不如把此詩前後稍改,抄錄了贈送耶律延禧,也不枉他萬裏迢迢,來汴梁城下挨我兄弟一箭。”

官家愈發興高采烈:“好點子!怎麽改?”

趙桓笑道:“不如就改成——

『爾輩蠻夷欲叩關,汴梁千仞古難攀!

聖君談笑風雲壯,虎士爭馳金戈寒。

天上殘霞紅似血,人間鐵甲氣如山。

正合奇勝兵家事,掃盡胡塵凈九寰!”』

太子一席話說罷,群臣諛辭如潮,趙官家亦是大喜,連連點頭,回身拉起蔡京手道:“老卿家,方才說你有佳兒,青勝於藍,如今朕亦不讓你專美於前也,且看吾兒這一句‘掃盡胡塵凈九寰’,比你兒子如何?”

蔡京連連搖頭,滿臉震驚:“此乃雄主胸懷也!非龍鳳之屬豈能道出?吾等凡人,焉能有此豪情?”

趙官家哈哈大笑,指示左右:“眾卿家,這一首詩,便名為《贈金國雲州王》,你等都速速記下了,待我軍取勝,我等君臣齊誦此詩,比之諸葛孔明當年‘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之句,猶要雅致幾分,定為千古佳話也。”

一群奸臣,都縱情大笑,紛紛用心背誦:這些奸臣也都是學霸出身,背幾句詩,直如探囊取物一般。

他君臣們指點戰局,吟詩作對功夫,劉锜已率領禁軍,抄至金兵後方,劉锜高聲喝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吾輩廝殺漢,馬上取功名,如今陛下親自在城上觀戰,若得戰功,封賞必遠重於平日,汝等都用心廝殺,大富大貴,只在今日!”

那些禁軍聽他這番言語,也自撩撥起了戰意,一個個鼻裏噴出粗氣,雙眼血絲暴起,齊齊喝道:“大富大貴,只在今日!”

劉锜暗喜,心道無論如何,士氣如此,要敗怕是也難!

把槍一指,暴喝道:“隨我殺!”一馬當先,殺向遼兵後陣。

張俊、曲端、王彥三將,聽得敵後殺聲大起,曉得劉锜到了,精神都是一振,齊聲大喝道:“敵軍已被包圍,眾將士,殺遼狗啊!”

王彥抖擻精神,奮起一槍,把耿守忠挑落馬下!

原本時空,這耿守忠本是遼將,先降宋國,領軍鎮守石嶺關,拱衛太原。

不料金兵至時,所部八千人未發一矢,盡數降金,以至河東路滿盤皆輸。

好在這一世,他卻沒了這般左右逢源的機會,落馬後人踩馬踏,頃刻成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