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回 鼓上蚤解說戰事(第2/3頁)

官家看得心驚肉跳,先下詔書,把河北禁軍代表人物王煥、張開雙雙革職,拿去東京受審,又派親信太監往西路軍,暗暗讓種師道撤兵,以免再被遼人所敗,順便還能護衛東京——

至於遼國兵鋒下的河北山東,官家反正看不到,索性先不管了。

種師道聽了太監暗傳的軍令,仰天長嘆。

他嘆皇帝毫無擔當——兩路出兵,是皇帝自家定的策略,如今西路軍一箭未發便回,皇帝覺得顏面不好看,因此不發詔書,只讓人暗示,要種師道自己找理由退兵,替聖明天子背一背鍋。

其實若是背鍋也就罷了,但在種師道看來,恰恰因為童貫一敗,自己這邊倒是不想打也要打了,這也是他無奈長嘆之意。

他畢竟是個宿將,自任主帥開赴雁門後,雖然不曾開戰,卻也廣派探子,收集遼人情報,因此深知長城之外,金兵橫行無忌,氣吞萬裏如虎,自然忌憚極深。

在他看來,童貫這場大敗,徹底把宋軍羸弱如羊、愚蠢如豬的一面暴露無遺,金國這些虎狼之輩,必然要磨刀霍霍向豬羊。

與此同時,遼國南征的人馬,也是心腹大患,自己若是聽了皇帝暗示,班師回朝,則戰略主動性蕩然無存,倒不如掄幹了大幹一場,一來震懾金國,二來圍魏救趙,逼南下遼軍回師。

老曹聽到這裏,不由點頭:“老種雖非俊才,倒有擔當。他不知我占了幽州,耶律淳有家難回,亦高估了蕭幹、耶律大石等人忠君之心,僅僅於他的角度而言,進攻的確是解題的手段。”

種師道決心一下,大軍十五萬,北出雁門關。

這十五萬軍,有八萬西軍,都是同西夏打老了仗的,堪稱銳卒。

剩下七萬山西邊軍,前年同田虎交鋒,好歹經歷了戰火磨礪,也算勉強得用。

而山後九州的遼軍,裝備不如山前七州遼軍,又無名將坐鎮,故此種師道出關之後,順風順水,連下朔、瞏二州,在應州同遼軍主力決戰,也是連勝數場,打得遼軍高掛免戰牌。

仗打到這個份上,不惟老種相公揚眉吐氣,軍中諸將亦是意氣風發。

一開始還在防備遼國幽薊兵馬回援,後來有俘虜交待,幽薊被反軍占據,居庸關都丟了,宋軍頓時覺得大局已定,遼國天數將絕,滅遼不過時間問題了。

種師道同眾將商議一番,定下計劃:

第一步,盡取山後九州;

第二步,高官厚祿,招降幽薊反軍,兵不血刃,全據燕雲;

第三步,越過居庸關,自上而下消滅南征遼軍;

第四步,老種封王,童貫吃屁。

十余年來,童貫以閹人之身,執掌一國軍權,老種這些將門子弟,若不服從,即遭打壓,面上雖然不說,心中常以為恥,如今大勢在手,眼見便要一舉逆襲,占了童貫視為禁臠的收復燕雲奇功,取而代之,豈不痛快?

人一痛快,難免輕狂,七十歲的老種,亦未能例外。

他屈指一算,自家手中,雄兵十五萬,應州城中,殘兵七萬,其余各州,盡數空虛,豈有不勝之理?

於是為來日計,派遣太原兵馬統制官宗澤,領兵兩萬折返,取道太行,去幫童貫守大名府——

以免功成之日,揮得勝兵馬攻遼國南征余部之時,童貫心懷嫉妒,破罐子破摔,再平白添出變故。

老種這些日子和宗澤走得很近,兩個年齡相似,言語投契,因此老種深知宗澤乃是幹才,若有他在大名府,即便童貫惡意擺爛,遼國南征兵馬也難翻天。

反正對於面前之敵而言,十五萬、十三萬,都是一回事。

眾將聞之,無不服膺老種深謀遠慮,布局深遠。

所有人都沒有料到,就在宗澤領兵南返之時,天祚帝的降表,已送到了阿骨打的桌前。

阿骨打本來還有些猶豫,畢竟和宋國乃是盟友,難道遼國降了,就幫他們打宋國麽?

他的兄弟吳乞買,趁機力陳己見:遼既降金,彼土便是吾土,宋國攻打吾土,便是他挑釁在先!我等答應給他們山前七州,山後九州可沒說給他!

老曹聽到此處,頻頻冷笑,搖頭道:“童貫這幹人,真個成事不足,既談盟約,又不肯談定,以至於別個有理可循。”

原來在他出使次年,宋國又派出使者,正是與金國結盟,雙方議定,金取遼上京、中京,宋取西京、南京,遼國滅後,燕雲諸州歸宋,宋國將原本給遼國的歲幣轉贈金國。

然而關於燕雲之地的具體描述,宋金竟然各執一詞——

宋國認為,燕雲十六州全部在內,金國認為,只限於山前七州,山後九州不含在內。

彼時金國故意留了一手,宋使亦不敢據理力爭,因此白紙黑字的盟約上,這一條最終不曾寫清楚,只是草草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