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鯤鵬折卻垂天翼,豈任時人笑敝裘

關於王舜臣老將軍的隕落,看見有些兄台覺得不大合理。

首先申明:小弟不是杠啊,只是之所以這麽寫,的確有自己的思路,因此和兄台們作個匯報。

這些想法,本來想設計在情節裏去表達,後來想想著實有水文嫌疑,幹脆開個單章吧。

下面小弟聊聊自己的寫作思路,感興趣的哥哥們可以一起探討。

小弟曾看過一個觀點,並且深以為然,記不得是哪個作家說的了,大意是:筆下的人物,有時寫著寫著,就會演繹自己的故事。

我的理解是,性格決定命運,當書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性格,那麽很大程度上,也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這本小書,其實沒有細綱,對於絕大多數人物的命運,並沒有綱領性的設計,情節推動時,他們的性格,就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書裏的人物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類是水滸、說嶽等著作中原有人物,他們的性格基本來自於原著,加上一些合理的增補完善;

另一類是歷史人物,他們的性格,是小弟以他們在真實歷史中的表現為藍本,加以揣摩,進而演繹。

這裏只說一個王舜臣。

關於王舜臣的記載,只有《宋史·列傳·卷九十四》中,關於種世衡的傳記裏,提及其孫種樸時,帶及的一筆——

【羌知樸來,伏以待。樸遇伏,首尾不相應,樸殊死戰,為賊所殺,以馬負其屍去。羌乘勝追北。師還遇隘,壅迮不得行。偏將王舜臣者善射,以弓卦臂,獨立敗軍後。羌來可萬騎,有七人介馬而先。舜臣念此必羌酋之尤桀黠者,不先殪之,吾軍必盡。乃宣言曰:“吾令最先行者眉間插花。”引弓三發,隕三人,皆中面;余四人反走,矢貫其背。萬騎〈目咢〉眙莫敢前,舜臣因得整眾。須臾,羌復來。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余發,無虛者。指裂,血流至肘。薄暮,乃得逾隘。將士氣奪,無敢復言戰。當是時,微舜臣則師殲矣。事聞,贈樸雄州防禦使,官其後十人。】

主將種樸被殺,羌人萬騎,趁勢追殺,偏將王舜臣是個懂射箭的,把弓掛在臂上,一個人走在最後。七個羌人奮勇當先,王舜臣覺得這必然是羌人中最悍勇的,不先幹掉,我們肯定跑不掉了,於是放話:“我要讓敢追在前面的眉間插花!”隨後三箭射倒三個,都射在臉上,還有四個撒腿就跑,被射穿後背。嚇得萬余羌人不敢上前,王舜臣趁機整頓了兵馬,待羌人殺上來時,他兩個時辰射了一千多箭,箭無虛發,指頭裂開,血流到肘子上,敵人士氣為之奪,不敢繼續再打,當時如果沒有王舜臣,必然全軍覆沒,事後,朝廷追贈戰死的鐘樸雄州防禦使,其後代十人都封了官職。

王舜臣官至蘭州知州,這是百度百科記載的,宋史中是否有,我沒有找到。

那麽開始分析——

種樸戰死於宋元符二年,也就是1099年,王舜臣生卒年不詳,設定他打出傳奇一戰時,四十歲,因為一個沒有背景的普通士卒,一步步做到偏將,為時應該不會太短。

二十一年後,童貫征方臘,推算王舜臣年紀,已過花甲。

童貫很不喜歡姚平仲,但是征方臘還是帶上了他,“功冠諸軍”,這可以看出童貫有務實的一面。

既然不喜歡的姚平仲,都因為其勇猛而帶上了,再帶個傳奇射手王舜臣,也很合理吧。

但是如果還是二十年前的王舜臣,這種變態箭法實在太過兇猛,所以結合史書中對他“指裂”的描述,補了一個設定,就是其實他是半廢狀態,殘血浪全圖,只有前三箭能保持最高水準。

而在性格上,設定王舜臣具有兩個特質,第一是“驕傲”,第二是“勇於任事”,這兩個設定都來自於對史實的解讀。

“吾令最先行者眉間插花。”在還沒有射箭之前就放出這種狂言,細細一品,像不像喬丹說:下一球我要從你左邊過去。

這是一種驕傲,但不是傲慢,而是一種對於自身技藝極度自信才會有的驕傲!放在籃球上對比,喬丹、科比、小弟,皆如是。

因為這種驕傲,他會“不那麽喜歡”如今只能射三箭的自己,就像小弟不喜歡現在扣不了籃的自己。

也因為這種驕傲,他不會像訴苦一樣告訴別人:唉,我現在啊,只能射三箭咯……

前文有過鋪墊——當時王舜臣見劉延慶危急,連續三箭射殺三個飛將,劉光世叫他再把方七佛射了——

【王舜臣聞言,不由苦笑,低頭看著劇烈顫抖的手指,眉目間流露出一絲英雄老去的無奈和悲涼。】

同樣因為這種驕傲,他會對姚平仲說:“想學?我教你啊。”

勇於任事更簡單,所謂兵敗如山倒,憑著自己的本事逃跑容易,還是帶著大家一起反敗為勝容易,不問可知,如果沒有勇於任事的氣概,他不會“獨立敗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