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揣測者(第2/3頁)

這一連串問題,背後所指,可謂直白,趙德崇也反應過來了,道:“這些都是王繼恩在背後操縱!他怎敢?”

“狗急亦能跳墻,何況王繼恩?”

“倘若此,那此人下場豈非注定?”趙德崇道。

“除非陛下,沒人能救他!然以我對陛下之了解,對今時之王繼恩,即便心中不舍,也斷無寬容可言!”趙匡義語氣肯定道。

聽完趙匡義的分析,趙德崇沉吟良久,方才消化完畢,望著父親那端重挺拔的背影,不由深深一躬:“爹對朝中局勢,洞若觀火,實令兒佩服之至!”

淡淡然地擺擺手,趙匡義望著窗外清涼如水的夜色,略顯悵然地嘆道:“只可惜,一腔抱負,滿腹經綸,卻只能用在鉆研這等心機上了……”

從趙匡義的語氣中,能夠聽出少許失落與不甘,趙德崇感之,不由道:“爹哪怕只用一分才情,也能輔佐朝廷,安治天下!”

或許是父子的緣故,這樣的吹捧,倒也不顯得過分油膩,趙匡義聽著,心情都好轉幾分。

過去的這幾年,在經受持續的試探與打壓之後,趙匡義是徹底省悟過來了。這個人城府深厚,性子中也有一股子堅韌,也懂得韜光養晦。

在這數年中,趙匡義除了日常處置職權內事務之外,把大部分的精力與心思,都花費在研究人心上。而劉皇帝,毫無疑問是其重點研究對象,到如今,“讀心術”已然成為趙匡義的日常必修術法。

觀察劉皇帝的言行,揣摩他的心理,並由此總結出規律,把握分寸之間的變化,以此判斷朝廷人事變化,政局發展。不得不說,潛心研究之下,還真讓趙匡義收獲了不少心得,以致於能做到如今的“洞若觀火”,朝廷事務在他眼中,仿佛是透明的,往往能被他一眼窺破。

而在這個過程中,趙匡義也逐漸發現,他對劉皇帝也慢慢地失去了過去的敬畏感與畏懼感。在趙匡義看來,天子的權威,只因為他在那個位置上,拋開了這一切,也不過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朽罷了。

揭開那層神秘的面紗,高高在上的皇帝,同樣有諸多不堪處,自私、脆弱,敏感、多疑,寡恩、鮮恥,就是比市井一小民,也強不了多少……

當然,這些大逆不道的認識與見解,趙匡義是一點都不敢對外透露,哪怕是作為承繼者培養的趙德崇也不敢泄露絲毫。

“這等話,可不足為外人道哉,否則置朝堂眾賢於何地?”看著趙德崇,趙匡義語氣中不無嘲弄,道:“若是被旁人聽了去,只怕免不了被人說成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是!兒子省得!”趙德崇點頭應道,想了想,感慨著說:“也不知此次風波,終將以何結局平息。”

“此事,也就我父子間議論一二即可,勿與人言,更不許在外邊討論!”趙匡義卻板起臉,嚴肅地對趙德崇吩咐道:“朝廷之事,還輪不到你來操心。你現在需要做的,便是認真在地方歷練,積累資歷名望,踐行治政、馭民之策,其他任何與此無關之事,不要參與,乃至不許議論!”

見父親說得嚴厲,趙德崇自是不敢輕忽,恭順道:“是!”

“只是……”順著話題,趙德崇蹙眉問道:“兒回京已兩月有余,下一步去處仍舊未定。”

“怎麽,著急遠去?”趙匡義輕笑道。

趙德崇跟著露出點慚愧的笑意,說道:“兒只是建功立業之心,日益焦切,若是早定去處,也可稍消患得患失之慮,安心在家侍奉爹娘……”

感受到他言語間露出的急切情緒,趙匡義表情一凝,有些嚴厲地教訓道:“你這等急切心理,務必克制,須知你與那些寒門士子不同,毫無必要爭先,只需按部就班。以你的資質,宰相之尊難說,部司主官、道司大吏總是可以展望的,你需做的,僅僅是有條不紊,避免行差踏錯!”

趙匡義這番話,可謂是關懷與規勸備至,趙德崇也甚是感動,再念及趙匡義對自己前途那肯定的評價,心中更湧動過一股熱切,仿佛有一股燥熱的力量在身體中遊走,舒服極了。

重重地呼出一口氣,趙德崇恭謹拜道:“爹之教誨,兒定然銘記於心,不敢疏忽忘懷!”

見其狀,趙匡義微微頷首,露出一點溫和的笑容,道:“你的去處基本定下來了,去隴右,知湟水縣!”

“湟水縣……”趙德昭嘴裏呢喃著,得到確切消息,年輕的面龐上卻不見絲毫喜悅,反而頗有些凝重。

湟水縣乃是湟州治所,遠在隴西,與膳州相鄰,是朝廷控制羌塘的戰略要地,同樣,也是王禹偁舉報河隴弊政的重災區。

而關於河隴的風波,趙德崇自然不可能沒有耳聞。見他面露疑色,趙匡義語重心長地說道:“河隴不是善地,是非極多,此番王禹偁揭開了西征弊端,漏了河隴官場的底,一場風波是避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