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2/2頁)

當然,對於這些後知後覺有從賊之嫌的人,官府並不是完全不給機會,早在之前,劉皇帝就曾說過,提叛賊頭顱投官者,可免死。

而這一條政策,將貫穿整個平叛過程。

普通的漢胡平民,在這樣的浪潮之中,是極其無力的,一個冬季過去,榆林凍死、餓死、殺死了多少人,誰也不清楚,但是,那些廢棄的村寨,橫躺的屍體,說明了一切。

當然,在朝廷如此平叛政策下,那些叛軍,也極其難受。叛軍也是人,也需要吃喝,糧草、武器也需要消耗。

即便通過叛亂初期的大肆的搶掠,獲得了大量財富、牲畜與糧食,但那都是一錘子買賣,成千上萬的叛軍的消耗,同樣巨大,坐吃山空,也終有耗盡的一日。

在榆林大亂,各項生產活動荒廢的情況下,連搶都沒地方搶,榆林就這麽大,就這麽多人,就這多資源,叛軍的軍需來源,就更加狹窄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就更為嚴重。

到十二月時,榆林的各路叛軍,徹底按捺不住了,真就感覺陷了朝廷構建的一座囚籠之中。到這個地步,所謂黨項復興,抗漢大義,所有對榮華富貴的奢望,都慢慢消融了,什麽也不如吃飽穿暖來得重要,來得現實。

在寒天雪地之際,各路叛軍,像無頭蒼蠅一般,在榆林橫沖直撞,到處亂竄,奮力反撲。有沖擊州城的,有攻擊漢軍補給線的,但這兩項,也是官軍下死力氣維護的,叛軍自然碰了個頭破血流。

相對容易攻擊的,是那些運輸隊伍,不過,行營除了派遣精兵押運之外,還有降了一道命令,事若不濟,即行焚毀,若使之落入叛賊之手,軍法處置。因此,往來關內榆林的輜重隊伍中,往往存在這麽一些人,他們的職責不是押送保護,而是隨時準備焚毀糧草軍需。

想從官軍手中搶食,難度確實大,也危險,因此,很快,榆林的“義軍”開始互相攻擊搶奪糧食物資,只為爭取一絲生的希望。很多時候,血拼一場,發現對方除了一條爛命,也不剩什麽。

轟轟烈烈的榆林大叛亂,還沒有熬過二十一年,就陷入了分崩離析,自相殘殺的境地。對此,不論是袁恪還是李繼遷,都倍感無奈,當然,這等時候,自顧尚且不暇,又哪裏能制約那些叛軍了,即便那些人接受了他們的封賞。

如果說榆林叛軍中有誰是值得劉昉重視的,大概也就袁恪與李繼遷這二人了,他們有手段,有策略,當然,實力也最強,都各擁數萬之眾,當然,他們承受的生存壓力也最大。

這二人,同樣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主動出擊。夏州那邊,在劉昉親自坐鎮的情況下,李繼遷不敢南下,於是選擇北上,他要去打河套。

鹽州的袁恪,也不甘寂寞,經過幾番嘗試,數度失敗,橫山難越,關內難入,他選擇了盡起賊眾,西進靈州,匯合靈州叛眾,意圖渡過黃河,到河西就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