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藏兵於民(第2/2頁)

誠然,百姓殺人犯法、持刀械鬥乃至嘯聚為匪,對朝廷而言,都不算什麽要緊事,朝廷自有應對機制,很難直接危及自身統治。

對統治階級的掠食者而言,蒼生如螻蟻,黎民如草芥,螻蟻之間的生死鬥爭,傷亡再多,損失再大,都不重要。

即便是那些為害作惡的盜賊土匪,從本質上而言,也只是一顆顆韭菜罷了,他們頭上頂著大漢的天,那片天的名字姓劉,他們殺的人是漢民,搶的錢上印著“乾祐通寶”抑或“開寶通寶”。

但是恰如有一些官員的擔憂,倘若掌握了刀劍的賤民,用這些武器來反抗朝廷,這豈不是莫大的隱患?

就是劉皇帝,也被這種看法嚇了一跳,然而,劉皇帝終究不是被嚇大的,他想得也很清楚,朝廷掌握著最強大的暴力機器,要有鎮壓一切的實力與信心。

而更為關鍵的是,倘若帝國真到了,百姓群起而反的地步,那時候限不限兵器根本不重要,那意味著帝國該亡了。只要朝廷不出問題,那就一切安好,而倘若出了問題,也絕不只這一點。

事實上,由於眼界的關系,往往存在一些幸存者偏差,在有些人眼中,看到是兵器泛濫,是紛爭死傷。

然而,總體而言,大漢還是安寧的,尤其是內地那些大漢的核心統治地區,即便不禁武器,也不是家家帶劍,戶戶有刀,尋常百姓,菜刀、斧頭、砍柴刀就夠了,正經人誰去買把兵器備著,那價錢可不低,打一把犁頭、鋤頭不好嗎?

而相比於內地,邊地武器可就是切切實實的泛濫為患了,比如如今的鹽州,不帶把刀,都不敢出門,不論農民牧民,在勞作的過程中,腰間也是常備武器的。

過去,朝廷曾出台了一系列對漠北契丹的限制政策,鐵器是最要緊的一條,然而,一邊封禁,一邊又允許邊境百姓持有武器,這最終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即便大宗的貿易不存在,小規模的,小批量的交易,是絡繹不絕。

當然,由於劉皇帝態度的關系,對契丹的封鎖哪怕到開寶二十一年依舊存在,雙方仍舊處於敵對關系,然而,民間的交流,卻是越發頻繁。

邊境邊市上,願意冒險與契丹交易獲取暴利的人,可一點都不少。對此,有關部門也沒有窮追猛打,否則,走私的人沒了,要緝私職官何用?

甚至,如今漠北契丹部民,除了以物易物之外,日常使用的貨幣,就是大漢的通寶,金銀這樣的貴金屬,也是根據大漢的“匯率”來,可以說,大漢雖然始終難以從武力上征服漠北,但經濟上的影響,卻在悄然之間加深了。

倘若不是那則禁令在,放開了交流貿易,效果可能更佳,但誰教雙方結仇數十年,“仇深似海”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袁恪的貿易對象中,就有契丹人,不過,由於距離太遠,風險太大,損失慘重。

而袁恪是不缺武器的,至少不缺刀劍這樣的普通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