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三)(第3/4頁)

孫英娘還真知道一點內幕:“最厲害的其實是弘文館,那可是皇子皇孫們上學的地方。國子監也只能排在第一。”

“大學嘛,當然也挺厲害的,而且招攬了很多厲害的夫子。”

她娘繼續問:“那到底哪個更厲害?”

孫英娘:“……現在肯定還是國子監厲害一點點,不過我覺得再過幾年,十幾年,可能大學更厲害一點。”

她不再是那個沒有見識的小姑娘了,讀了書又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的眼界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孫英娘覺得,現在朝廷明顯是想要發展科學,走後世那種綜合性大學的路子。只要這大政策不變,人們肯定會感受到科學發展帶來的便利,那大學的迎頭趕上就不是問題。

說不定到時候,連皇子皇孫都要來大學讀書呢。

……

【至於民間教育,在唐朝同樣很受歡迎,甚至發展到了一個小高峰。】

【一些沒有官職的文人學士開始在家中開起了私塾。】

【受教育的階層開始下移。】

【韋莊的“韋氏教坊”、孫光憲的“孫氏書院”、韓愈的“韓文公書院”等,都是當時很有名的私塾,或者說教育機構。】

一總角小童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私塾拜訪自己的未來老師。

父母將十塊肉幹捆綁在一起,加上一匹粗布,就是要給夫子的束脩。

夫子考校了幾句小童,見他說話口齒清晰,反應靈敏,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一系列的學校加上全國的私塾書院之類,儼然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教育體系!】

【由此可見,唐朝民間求學的風氣肯定是可以的,百姓們的文化欣賞水平也還不錯,不然也不可能造就一個幾乎全民皆詩的文學和詩歌的盛世。】

【大唐

上到皇帝,

↑[(,

都是狂熱的詩歌愛好者。】

【唐朝的詩人和文學家更是如天上繁星一般璀璨閃耀,成為了華夏歷史上的華章。如果換在一個教育落後、文化貧瘠的社會,那是完全無法做到的。】②

黃鶴樓。

一位疏朗灑脫的青年文士與友人飲酒。

酒酣正興,他站起身笑道:“聽聞常有文人雅士在黃鶴樓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你我何不前往一觀。”

他與友人前往樓中題詩之處,墻壁上滿滿都是來往文人們留下的詩。

還有一些是店家覺得極好然後找人刻成了字牌懸掛在明顯處。

一首是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還有其他的,比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

一首一首,文士看到興起,大聲長吟,周邊客人形貌不一,有的似讀書人,有的似商人,有的似遊俠,但都為之叫好。

有人甚至跟著吟唱起來,詩歌的余韻在樓中回蕩。

而這樣的場景,發生在長安、發生在江南,發生在邊塞。

【不過,唐朝的詩人們除了少數幾位之外,其余的往往在仕途上懷才而不遇。】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詩仙李白,根本無法參加科舉,就是因為唐朝規定商戶之子不能科考。】

【當然了,在現在咱們看來,這也未必是壞事。】

【文章憎命達,且會作詩不代表會治世。】

【扯遠了,回歸正題。】

【唐朝教育的興盛,當然也和唐朝的科舉制度繞不開關系。】

……

宋朝。

蘇軾悠然神往:“詩歌的盛世啊!”

想想,詩不過是唐朝人的日常,就算是不會寫詩但也能讀懂詩。

這是何其浪漫的一個時代。

他喜愛李杜,更是韓愈和白居易的迷弟,聽到韓愈創辦“韓文公書院”時,心思一動。

他要不要也仿照韓文公來創建一個書院呢?

比起大學的稱呼,其實蘇軾更愛“書院”這個名字。

反正,現在朝廷也沒說不允許民間辦大學,哦不,書院嘛。

而且,西方的一個城市就有著好幾座大學。

精力旺盛的蘇軾既報紙雜志之後,找到了自己又一個感興趣的東西。

而其他地方,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有讀書人存在的地方早就吵得天翻地覆了。

“我還是更喜歡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多麽沉郁悲壯!”

“我更喜歡那句,安得廣

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最全的《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盡在[],域名[(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多美!”

“就是!李白才代表了最輝煌的大唐!就連杜甫,都是李白的崇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