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二)(第3/4頁)

最後,王族不想受制於士族,帶著一群因為被阻礙了上升通道前來相投的庶族,而士族的各家為了自身權益各自下注,推波助瀾。

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失敗的不服氣,繼而又掀起另一輪權力爭鬥。

造成的後果是極其慘烈的,也可以說是兩敗俱傷。

綿延十幾年的動亂導致中原虛弱無比,軍事力量大減,這才有了北面西面胡族的趁勢入侵,繼而就是五胡亂華。

魏征當然熟悉這段歷史,認同的頷首: “大唐當以此為戒。”

君臣二人如今都有些垂垂老矣,但眼中精光尤盛。他們對望一眼,立刻明白了各自的意思。趁著他們還活著,得先解決點相關問題才行,免得到時候和魏晉一樣,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亂世終於結束,隋唐的皇帝們覺得這個世界不該用這樣的方式運轉下去了,於是,科舉制橫空出世了。】

【隋朝雖然命短,和秦朝一樣也是二世而亡,並且和秦朝一樣,對後世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雖然在歷史上的名氣比不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但是卻絕不能小覷。】

【史學家們對它的評價也非常的高。】

【在開皇之治中,最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楊堅頒布的“分科取士”,也就是科舉制的雛形。】隋朝的小吏們正奔走在基層,宣講著新皇剛剛頒布的政策。敲鑼打鼓,鎮民們還有從遠處趕來的鄉民們都圍繞在了他的旁邊。

“承蒙陛下恩典,”小吏對著京城的方向躬身行禮, 如今朝廷舉行分科取士,只要爾等能通過統一的選拔,就能獲得功名,為朝廷效力。

他又細細講了一下常科和制科的區別。

常科定期舉行,主要考經史和詩賦。而制科不定期舉行,主要內容是論政。考生們先過鄉試,再過會試,最後是殿試。

有老者顫顫巍巍的問: “如此,不需要再有其他人舉薦了?”

他說得含糊,但在場的人都明白那些“其他人”就是官員和本地大戶世家們的家主等。小吏道: “無需再舉薦,只要年滿二十以上,品行優良無犯罪行為即可報名。”他解釋了一下各種資格和流程等。

周圍的人都歡呼起來,有人甚至激動的跪在地上朝著京城的方向行了大禮: “陛下聖明,陛下聖明啊!

當晚,無數人將這個消息帶回了家。

“要不,咱們也把孩子送去念書?萬一他是個念書的苗子,說不定以後還能當官呢!”“我看可以。去試試唄。”

民眾對於送子孫後代們去念書的熱情一下子就高漲了起來。

【隋文帝本身也很重視教育。】

【他強化了官學,在朝廷層面設置國子學,又設置了國子寺,專門管理全天下的教育,這可以說是咱們的專業教育部門的開始。】

【另外,楊堅還讓各州縣都設置學校,復興儒學、祭祀孔子,這就是地方性官學。】

【大家都知道的名臣魏征,就是從隋朝的官學中出來的,並且通過科舉考上了隋朝的官員。只是後來對隋朝失望,所以才投奔了瓦崗。】

【教育加上科舉,華夏的教育制度開始有了一個健全的體系。】

漢朝。

劉徹細細體會了一下這位後世皇帝頒布的一系列政令。其實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嘛。官學加私學的模式。

“若說有何不同,”東方朔道, “那便是這位隋文帝將教育和當官聯系了起來,自然就讓百姓有了驅力。

誰不想當官?

當然了,按照現在這樣的發展趨勢,或許當官也不再是唯一選擇了。漢武帝頷首,對這位後世的皇帝還是有些欽佩的。

能想到這種方式來取士,而且還真的切實做了下去,殊為不易。不過,聽上去是位有為明君,怎麽就二世而亡了呢?劉徹表示不理解。

到底發生了什麽?

秦朝。

鹹陽宮裏的人聽不得“二世而亡”這個詞。

反正雖然嬴政的臉色未變,但朝臣們依然噤聲,顯得氣氛有些壓抑。

或許只有在一旁如雕塑一般站立的寺人們會在心中想:啊,原來還有朝代也這麽慘呢。當然了,只能想一想,萬萬不能表現出來。

嬴政淡淡一笑,對這個詞已經脫敏了。

他直接將話題帶到了下一步: “這科舉取士之策倒是不錯,但,恐怕也會有手眼通天的人在其中運作。

比如在試卷上做點記號,與相熟的考官勾連,等等。

在場的人腦子隨便轉轉就能想到一些投機取巧的方法。諸卿可想想,如何避免此等事情發生。既然要做,那就準備周全,做到最好。眾人領命,決定回去好好思索一番。

他們也落下心中一塊石頭,過了這幾年,該來的還是得來,看來陛下很快就要大開科舉了!有人當然很愁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