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上可九天攬月(六)(第4/5頁)

夜晚的時候,郭守敬從窺管望過去,瞄準自己要觀測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置於“十字”的中間。

鏡頭閃過,未來的狙擊手們瞄準著自己的目標,光學的十字在他們視野中閃過。砰的一槍,正中目標。

【現在的狙擊槍、天文望遠鏡大部分都依然還在采用郭守敬創造出來的“十字絲”作為輔助瞄準。而且簡儀上的赤道裝置現在

依然被廣泛的運用在天文望遠鏡上。】

簡儀上的赤道環在底座的百刻環上轉動。

雖然兩者都是黃銅制造,但是運轉起來卻十分的流暢,似乎毫無摩擦阻力。細看,郭守敬在兩者之間放置了四根圓圓短短的金屬棒。借助金屬棒的滾動,自然運轉流暢。

這也堪稱是最早版本的滾珠軸承和滾柱軸承,比達·芬奇設計的滾筒軸承大約要早兩百年!【郭守敬也是個實打實的牛人!】

【簡儀的使用比之前要簡便很多,歐洲直到三百多年後才發明出來類似的裝置。】

【不得不說,古代的這些天文學家們不僅要精通天文學,往往還要精通數學,甚至像是提到的這些人還得精通機械制造學。】

【個個都是天資卓越的全才!】

唐朝。

李淳風看著自己設計的黃道渾天儀出現在天幕上的時候本來是有些自得的。但是看到後世越來越多的環,他也沉默了。這……不好評。

待他看到郭守敬分化之後的兩個儀器,忍不住輕輕的“嘶~~”了一聲。這東西,看上去有點意思。

他害怕自己忘記,飛速撿起樹枝在地上擺弄起來,後來一想將作監每次都會完整的記下裏面的東西,於是就作罷,開始對照這仙畫在心中模擬郭守敬這套儀器的用法。

的確是好!李淳風模擬了一陣之後,甘拜下風。

元朝。

郭守敬笑著對家人道: 觀星可以計算各種軌跡和角度,當然得要算術好才行。

他的小孫女才四五歲大,崇拜的看著他: “可是您的儀器也造得很好。”

“那沒辦法,工匠怎麽知道你要做什麽樣的東西呢?只能自己來。”郭守敬想起那段廢寢忘食的日子,頗有些唏噓。

這還不是被逼出來的嘛。

了解天文知識的工匠實在是太稀少了,只能逼自己一遍一遍的跑工坊,去了解這些知識,然後再

運用到自己的設計裏。

小圓要不要學觀星?郭守敬問自己的小孫女。

他對這小孫女頗為喜愛,之前未教導她天文知識是覺得這東西學起來枯燥無味而且極為辛苦孤獨,況且女性又不能出仕,學來也

無用。

但現在他改變想法了。

小孫女清脆的答應下來: “要!我要像爺爺,像那位王姐姐一樣厲害。”

郭守敬啞然失笑: 好。說不定以後我們小圓也是一位出色的女天文學家。

【郭守敬是元朝人。後來,明滅元朝,火燒北京城。】【但朱元璋唯獨沒有燒司天台,他把司天台裏面的天文儀器全都打包去了南京。】

【後來,朱棣重建北京城,別的都好說,唯獨恢復不了的就是觀象台。因為這些天文儀器並不是說幾個月就造好了,裏面的技藝非常高超,是要求精密度的東西,而且很花時間。】

【明朝的天文官員們也沒辦法,只能用肉眼觀測將就了幾十年。】

【現在留下來的北京古觀象台就是明朝時建的,但是儀器都是清朝時候造的。光是其中一件用來測量天體的赤道經度和緯度“璣橫撫辰儀”,就花了十年的時間來鑄造。】

在北京古觀象台的台頂上。

七八件大型的黃銅天文儀器錯落的擺放,這正是明清兩朝星官們的觀星區域。璣衡撫辰儀、紀限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在幾百年的風吹日曬之下呈現出滄桑的歷史痕跡。

朝代更替,風雲變幻,但它們卻依然靜靜的佇立在這觀象台上,就像是頭頂千年甚至萬年不變的永恒星空。

【不管在什麽時候,天文儀器都可以說國力水平的顯現。】

【它反映出來的是當時最巔峰的技藝、涉及到冶煉、機械、工程,同時還反映了那個時代最高超的科學水平。涉及到天文、數學、物理。】

【縱觀華夏這些出名的天文儀器,無一不是在每個朝代最盛世的時候建造的。】

明朝。

感覺仙畫終於說了一回公道話的朱元璋心裏舒坦多了。

他對自己倆兒子道: “那當然,司天台可都是好東西。這歷法與星象,如此重要,當然要好好保存起來。

他也是有眼光有智慧的人!

南北朝。

祖沖之嘆息,的確是這麽回事。

就像是現在他所用的,也不過就是從舊時朝廷傳下來的那幾樣東西罷了。即使是現在看到仙畫裏的這些精妙儀器,他也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