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盤點十大名醫,長壽的秘訣(十九)(第3/4頁)

醫院內,診所中。

護士用針管將藥瓶中的藥液吸出,然後針頭紮進人體。也有安靜的待在輸液處掛著吊瓶的人,手背上的針頭被醫用膠帶貼住。

【正是有了塞爾維特、哈維這樣不懼自身生死,對權威提出質疑的人的存在,現代醫學才能在短短幾百年之內發展到現在這樣的水平!】

【所以,迷信權威的造神運動,要不得呀!】

李世民感嘆:這一點,不僅是醫,其他方面也是一樣。諸卿共勉之。群臣們自然應偌。

士林當中的激進分子,早就擁抱了新的“仙畫思想”,更是對自己的學生與子孫諄諄教誨:“聽明白了嗎?

老實的乖乖點頭道:“聽明白了。”

而淘氣的則問:“那老師的話是不是權威?是不是可以不聽?”

夫子家長:...

也有為人清正開明的,竟細想了一下後道:“學問上可以辯論,但生活中,你既還未及冠,那就要聽。比如,我說了你漱口後不能再食甜,那你只能聽著。

孩童悻悻的把自己口袋裏的糖掏出來,嘆了口氣。

怎麽就被發現了呢?

【現在有一派觀點認為,其實中醫最早的典籍《黃帝內經》,所反映出來的解剖知識是和西方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不相上下的,提出了肺腑經絡之間的關系。】

路小柒摘取了《黃帝內經》中的幾段內容,做成古風文字的形式展示在視頻裏。

言語悠悠,配上古琴的BGM,禪意自生。

但是講的,卻是和解剖相關的東西——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這十二經就是十二條大血管,作者認為有的含血多,有的含氣多。我不相信沒有經過解剖,古人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雖為提點,但兼任了很多次仵作,也曾經接觸過解剖學的宋慈正坐在趕回家的馬車上。

馬車掀開了窗戶,可以看到天幕全景。

看到這裏的時候,宋慈吩咐馬車停下,一個人待在馬車上,正好更清靜,可以好好看仔細看。

他曾經解剖過一些屍體,但都只是局部和表面,並沒有像仙畫裏西方那些醫生那樣……瘋狂大膽。不過,他們提出來的這些理論倒是對以後的查案會有幫助。

聽到仙畫提到《黃帝內經》,宋慈點了點頭。

它裏面都已經直接說“其死可解剖視之”了!那肯定是解剖了!但之後的醫學典籍中,的確沒有像《黃帝內經》裏那樣再細細描述臟腑關系的內容了。

說起來,現在的大夫們既然迷信權威,為什麽卻又不繼承《黃帝內經》裏實際下手解剖的精神了呢?

真是矛盾啊。

宋慈想起那些同僚同窗們之前對自己隱隱的嘲諷,想了想自己程朱理學傳人的身份,自嘲的笑了笑。

他自己又何嘗不是矛盾的人呢?

……

【但中醫為何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解剖學,同樣是因為對於權威的迷信。】

【一方面呢,是醫者們過於推崇《傷寒雜病論》等古籍,以至於中醫形成了一個抽象的哲學的體系,就直接將唯物的解剖學排斥在外了。】

【之前說了,《傷寒雜病論》裏面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關

於思辨的,還有很多內容是很形而上的。這可能和張仲景本身是文人,是儒生有關系,他將自己的哲學體系融入到了其中,於是我們就能看到這裏面有著大量的關於“通行全身、周流不息的經脈”,和“看不見摸不著的氣”之類的描寫。】

【就有那麽一點玄學,很抽象,只能通過想象去推導臟腑之間的關系。】

【尤其是後期,範仲淹那句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話說出來之後,很多儒生文人們紛紛去學醫,雖然也客觀的促進了醫生這個群體素質的提升,但也讓中醫學裏這種“抽象的形而上”的氛圍更濃了。】

【說實話,那會兒的醫學典籍,沒點哲學基礎是真的看不懂的。】卡通小人又出來了。

這次,它的眼睛直接成了兩盤不停的在轉動的蚊香,腦袋也晃來晃去。像極了在課堂上聽夫子講學然後發現聽不懂的自己。天幕前的一眾百姓尤其是有相同經歷的人頓時就產生了共鳴。

有跟著師父苦學的藥堂弟子流下了一泡熱淚:“這不就是我嗎?!師父講的東西真的是很難啊,真的是聽不懂啊!為什麽別人就那麽聰明,而我卻如此愚笨?!

學醫真的好難啊!!!

也有不屑於和讀書人尤其是酸腐文人們交往的人嗤笑道:“這群文人是這樣的,七拐八彎,就是不肯好好說話。

直接擴大了打擊範圍。

也有年輕人和孩童甚至是一些畫家覺得仙畫裏的小人實在可愛,雖然線條粗陋,但是每一次傳達出來的情緒都很精準,而且詼諧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