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農業大學之旅(三)(第4/5頁)

【大家看到這裏或許會有個疑問,之前不是說丁穎院士是第一個研究出雜交水稻的人嗎?然後還有黃耀祥院士,那為什麽是袁老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呢?】

【這裏面其實涉及到的是很復雜的學術。UP主不是學農的,只能向你們解釋一下大概。】

【得先從水稻這種東西的繁殖方式說起。大家都知道,植物是靠授粉來完成繁殖的。而水稻這玩意兒呢就長得很奇怪,他的雌蕊和雄蕊都是長在同一株上面,也就是說它根本不需要第二株水稻,自己就可以完成繁殖,這種方式呢,被稱之為自交。但大家也都知道遺傳學裏面的規律,那就是近親繁殖就會產生很多毛病。比如兩個有血緣關系的人結婚生下來的小孩,就有很大概率是傻子或者是畸形。所以現在國家都不允許近親結婚。】

天幕上出現了一顆水稻的標本,然後鏡頭不斷的放大。

先是稻穗,然後再到稻穗上的谷子排列,再到他抽出來的稻花,再到稻花上的雄蕊和雌蕊。

一直到顯微鏡的級別。

這是現代影像技術裏面很典型也很常用的手法,但卻震到了第一次看到的古人。

但他們顧不得去驚訝水稻上的花居然是長成這個樣子,全部的心神都被這路小柒所透露出來的另一個消息占據了———

“什麽!近親結婚生下來的小孩是傻子?!”

“說的是有可能。”

“不只是傻子,也有可能是畸形?”

“那表哥表妹算不算是近親結婚?”

“算吧,親戚來的。”

“別說,我忽然想起來一件事情,之前我娘家的村子裏,就是表哥娶了表妹,結果生下來的小孩真的是個傻子!三歲多的時候掉進水潭裏淹死了。

“三歲多淹死?怕不是故意的吧?”

“啐!那可不能亂說。總之,就蠻慘的。”

“你這麽一說,我也想起來……”

民間開始議論紛紛。

皇帝們和朝臣們瞠目結舌。

這年頭,為了更好的鞏固利益和門第,很多世家和豪門都會選擇親上加親,表哥表妹是最常見的組合。但現在一聽近親結婚會導致下一輩的子嗣出現問題,一下子就作鍋了。

為了拉攏館陶,娶了陳阿嬌的劉徹面色淡淡。

他和阿嬌沒有子嗣,但可能沒有子嗣,或許才是問題的症結。

為了拉攏舊隋勢力,娶了自己的表妹,隋煬帝女兒楊氏為妃的李世民則要痛苦得多。

他和楊氏有兩個兒子。

吳王李恪,文武雙全,他一向頗為疼愛。但蜀王李惜四五歲還不會說話,直到現在都有點癡傻模樣,蠢得不像是自己的兒子。

“原來竟然是因為這個嗎?”

“陛下,此事關系重大。”魏征出列道,“微臣覺得可以讓各地做一個統計,看看是否如仙畫所說。如果確實,那必須要向民間陳清利害,加以勸阻。”

李世民沉重的點點頭:“的確該如此。”

唐的子民可不能一代比一代傻。

【那水稻就是這樣,一直自己繁殖,近得不能再近,留下來的後代無論是產量還是飽滿度就越來越不咋地。這也是為什麽即使是現在的稻種,也都建議每隔三年換種子的原因。而當時,科學家們的思路呢,那就是用人工授粉的方式給它帶來不同株和不同品種的基因,這就是雜交!】

【這種方式,就叫做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有多難呢?或者說給水稻人工授粉有多難呢?一株水稻上有幾十個穗,一個穗裏面有150-300多顆谷子,然後呢它的雄蕊和雌蕊是長在一起的,非常難分。這一株上面的幾千根雌蕊都需要人工授粉,一根都不能遺漏,否則就前功盡棄。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只能完成一到兩株水稻的雜交授粉工作。那你想想,成幹上萬株水稻的授粉,需要多少人工才能做到?!】

【順便在這裏提一嘴,當時丁穎教授在30年代做育種的時候,工人的工資都是從他自己的薪酬裏掏的哦。來,讓我們日常唾罵民國政府一萬遍。】

工人們全副武裝,在中午的大太陽下戴著鬥笠,帶著手套,小心翼翼的剪去稻穗上沒開花的谷粒,然後給開了花的谷粒剪去三分之一,然後套上紙袋。

科研人員同樣挽起褲腿在幹活,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他們戴著厚厚的眼鏡。

有記者前去采訪,問他們:“現在三十九度,你們不熱嗎?為什麽不能等到下午三四點之後再來幹活呢?”

他們熟厚的笑了笑:“水稻就中午開花,它就喜歡這個溫度,那我們沒辦法,只能跟著喜歡。”

“三年換一次稻種……”

孫小羊也正在觀看這一期的仙畫,聽到這裏他驚叫起來:“原來如此!”

他向父親和大哥說道:“水稻是這樣,那或許麥子也是這樣。難怪咱們之前的麥子越種就覺得越不好,原因或許就是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