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農業大學之旅(三)(第2/5頁)

而這樣的人,最好是掌控在朝廷手上,代表著朝廷和他的意志才行。

否則,就容易成為禍患。

因此,即使有著守舊的朝臣們反對,此事也勢在必行!

贏政已經想好,看完仙畫後讓李斯和蒙毅幾個留下來吧,他需要盡快看到相關的細節。

哎,他內心深處嘆口氣,未免覺得有些郁悶。

所有的事情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自從仙畫出現後,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感覺能夠為他所用的人就越來越少。人才的缺少已經給始皇帝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緊迫感。

以前的“愚民”政策和庶民不用的政策,也許真的該停一停了。

【黃老的研究成果很有針對性。他是廣東人嘛,大家也知道沿海多台風,而“樹大招風”,每次台風來的時候,那些高杆的水稻幾乎一吹就倒,一倒就會泡在水田裏導致顆粒無收,直接報廢。這種情況在農學上被稱之為“不抗倒伏”。黃老就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讓水稻變矮一點,這樣的話就不那麽容易被風刮倒了。】

田裏的水稻正在抽穗,但此時天邊的烏雲卻開始漸漸的聚攏。

從海上刮來的巨風挾帶著暴雨,橫掃過天地間的一切,連高大的樹木都被吹斷,彎下了腰,更何況瘦弱的水稻?

最高的水稻先倒下,然後又壓到其他水稻上,最終形成了大規模的倒伏。

一畝接一畝。

原本的生機勃勃在一場風雨過後,立刻成為了破敗殘景。

位於沿海,深受台風影響的農人們,看到稻子被吹伏在地,感覺自己的心都要被揪起來,難受得要命。

誰還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有的時候,水稻的根發育

不良,紮根淺,都不用大風,隨便一陣小風雨就能讓它倒伏在田裏。有的時候是因為杆子軟,直接折了導致的倒伏。

每年的夏季,他們都要憂心如焚。

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只能稍微種稀疏一點,讓它光照更足,或許能長得更粗壯一些。

但種稀疏了,糧食產量就肯定不多。

總之,倒伏了,減產。

種稀疏,也減產。

簡直就是繞不開的噩夢!

也不知道後世的這些科學家————農民們雖不懂其意,但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新名詞————能想出什麽辦法來治理倒伏?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學的辦法?

他們內心充滿了期待。

【五十年代的時候,他終於研究出來了!】

【1959年,黃老研究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矮杆的雜交水稻品種,“廣場矮”!這個品種大概只有90厘米左右,而傳統的高杆水稻大概在一米一、一米二,一下子就矮了二十多公分。而且‘廣場矮’的產量還很穩定。這個品種比幾年之後,設置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搞出來的 TR8’ 號還要更早!所以有人評價說,廣場矮的出現是中國育種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鏡頭轉向玻璃櫃裏的水稻標本。

它看上去的確是不高,但是稻穗很飽滿。

展館很貼心,還特意找來了高杆的水稻來做對比,高矮的區別十分清晰。而且矮杆的水稻看上去還要更加粗壯一點。

農民們席地而坐,一雙雙眼睛看向天幕,在夜色的勾勒下像是一座座沉默的雕像。

千百年來都是如此。

人群中有人喃喃自語:“原來是要更矮一點。”

“但是,怎麽才能讓它們變矮?”

水稻天生就長這麽高,難道還能壓著它不讓它長高嗎?

農人們茫然四顧。

不一會兒,有抽泣聲在人群中響起。

他們覺得這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老天爺為什麽要這麽殘忍呢?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卻又讓這希望遠在天邊,遙不可及!

大臣們面面相覷:……這…他們也不知道啊!陛下你問錯人了吧!

劉徹反應過來自己的確問錯人了,算了,等那起過到了長安之後,他再問一下。說不定他能想出辦法呢?

而此時,趙過也正在驛站之中的空地上,百思不得其解:

“怎麽才能讓水稻變矮?!”

【從它開始,中國的育種史尤其是水稻育種史開始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據資料,六十年代的時候,矮杆的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達到了兩千四百多萬畝,每一畝的產量增加了50公斤!】①

【大家別想著說現在動輒都是幾百斤上千斤的畝產,好像50公斤不放在眼裏。算一下就知道這個數字有多牛了。2400萬畝稻田,一年就可以增產12億斤,可以多養活差不多350萬人!尤其是,當時六十年代,正好是□□,這個數字就顯得尤為珍貴!】②

【曾經有過統計,從矮杆水稻被研發出來之後的幾十年裏,32年來累計栽培面積為4.48億公頃,增產稻谷3360億公斤!黃老也被國際水稻同行譽為“水稻生態育種先驅”。】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