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農業大學之旅(二)(第3/4頁)

“我們或許也可以試試做這個!”

不僅僅是平民向往,就連身在皇宮之中的帝王和權貴們也都欣羨不已。

這後世的大米竟然可以玩出這麽多種不同的花樣,看上去比宮中的禦膳房和家中的主廚做得還要好!

贏政、劉徹和李世民都明白過來,為什麽水稻取代了粟米成為了主糧。

唐人還好,料理手法相對豐富一點,大秦人卻吃得十分簡單,將麥子和粟放在陶罐中簡單的煮一煮,煮成麥飯和粟米飯就是一頓。

如果一種糧食既高產又好吃,那肯定會受到全天下的歡迎!

觀看著仙畫的士卿們都打算等回家後立刻讓家裏的廚子研究一下怎麽用稻米做出仙畫上的這些食物來。

餓了!想吃!

他們在心中默默的把對水稻的重視往上提了提。

【我們之前講過,建國時期的時候,水稻的畝產是300多斤,比明清的鼎盛時期還要低。而在清末和民國的時候,因為戰亂,這個產量還要更低,大概也就兩百斤出頭,完全養不活當時那麽多的人口。當時我們國家有很多有識之士都出國留學,接觸了到了現代農業科學,他們回國之後,就想要培育出產量更高的水稻品種,解決當時的糧食危機。】

【丁穎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目光注視的領域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雜交水稻!】

【他也是我國第一個成功研究出雜交水稻的人。】

一所中學的畢業典禮上。

台下的青年學生們都在討論著要報考什

麽樣的專業,有的覺得文科好,有的覺得工科好,有的覺得商科好。

這幾個學科讀出來,都是不愁前途的。

年輕的丁穎作為優秀學生代表上台,目光堅定:

“諸君,當今之血性青年,當為農夫溫飽盡責盡力。我決意報考農科!”④

台下一片嘩然。

匯勝之、賈思勰、王禎、宋應星、徐光啟這些古代的農學家看了後又是唏噓又是贊賞。

不沖著高官厚祿而去,而是堅定的選擇了注定要和黃土打交道的農科。

如此年輕就能想清楚自己的志向。

此子果然不凡!

【丁穎教授出生於1888年,當時還是清朝光緒時期,也就是說他的整個研究時期其實正逢民國戰亂,環境十分的惡劣。當時的政府鼠目寸光,也不可能出錢來讓他踏踏實實的搞科研。哦,不對,他們還是給了錢的,給了260元呢!真是一筆'巨款'!打發叫花子呢!】

已經從日本學成歸來,三十多歲的丁穎在官邸門口攔住一位官員,言辭懇切:

“甘委員長,我之前向您提交了《改良廣東稻作計劃書》,不知道您有沒有抽時間看過?”

甘委員長步履匆匆,敷衍的道:“看過了,寫得很好。”

丁穎頓了一下,又跟了上去: 如今我們的水稻產量太低,以至於竟然要進口別的國家的水稻。您只需要將洋米進口稅撥出1%給到我作為科研經費,我保證一定會研發出更高產量的水稻,以後再也不用進口!

目前市政府正在研究,你在家等消息吧。甘委員長登上小汽車,揚長而去。

丁穎站在原地嘆了一口氣,轉身走了。

【所以,丁教授研究的費用完全是自己出的!為了專心的做科研,他在1927年建立了‘南路稻作育種場’,這也是我國的第一個水稻研究專業機構。為此,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積蓄,而且還賣掉了自己的祖產!】

仙畫前的劉徹表示不能理解。

他用人大膽,而且毫不吝嗇。對自己的心腹重臣,對打了勝仗的三軍將士,他向來大方得很。

此時,劉徹看得直搖頭,忍不住罵了一句:蠢貨!

怎能如此對待賢能?

要是這位丁教授在他大漢,他必將其捧為未央宮中的座上賓!

想要研究水稻?給萬金!

他冷哼一聲,心下想,這個朝廷的官員竟然如此短視,估計也命不長久。

【在1933年,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的品種,叫‘中山一號’。因為當時他在中山大學農學院任教,所以用自己學校的名字為這個稻種命名。中山——號在兩廣地區得到了很大的推廣,據說,當時“農人爭種中山白”,並且持續了很多年。】

衣著破舊的農民聚集在稻作育種場的門口,只為了求得傳說中能更高產的稻種。

一傳十,十傳百。

到了後來,甚至有農民跋涉幾百公裏前來求稻種。

【1936年,他又收獲了“千粒穗”。為什麽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最大的穗上面可以長出一千四百多顆谷粒,非常的驚人!千粒穗的發現也是當時的一個重大突破。他的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得到了推廣,成功的增產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就按照兩百斤的25%來算,一畝地可以增加50斤糧食,已經能夠多養活不少的人口!在當時的這個年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所以當時的兩廣農民親切的稱呼他為“谷種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