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3/3頁)

顏師古現任弘文館學士,研究古籍是他的本職工作。看來,他的工作做得不錯,李二鳳對此表示滿意。

房玄齡笑道:“師古對於漢代經學的確有深刻見解。”

……

【我們還是回歸到紙的本身。】

【剛才大家也看到了,紙沒有發明之前,用的龜甲、竹簡、縑帛,這些或笨重或貴重,總之都是沒辦法進行大規模推廣的東西,這極大的限制了知識和文化的傳播。大家想想,這樣薄薄一本書的內容,被刻在竹簡上,需要用車來裝。這也是為什麽咱們形容人們學識淵博喜歡用學富五車這個詞。這麽多竹簡,且不說存放的問題,單就刻書來說,整個過程都是很困難的。除了貴族之外,少有人能夠負擔得起這樣的成本,這也限制了當時書籍的數量以及讀書人的數量。知識,只能在一個階級之內小範圍的傳播。】

【而無法傳播,就無法發展,如同一潭死水。】

【但紙張發明了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

李世民精神一振:“看來,重點要來了。”

--------------------

這就是史學界關於造紙術是蔡倫的發明還是改進的爭議。各有各的道理,聽上去似乎都靠譜。

這裏放一段原國家科協主席周培源1987年在北京紀念蔡倫發明造紙術1882周年紀的一段講話——

“在人類歷史上,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發明完成之前,會有不少這樣或那樣的初步設想與雛形品出現,這是符合人類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規律的。為此,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就出現過紙的雛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蔡倫完成了造紙術的發明,在當時就被應用,以後並流傳到全世界,這是歷史的客觀存在。不僅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上,而且在國際文化界中早有定論。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在沒有取得確切的考古實物、科學鑒定與可靠的歷史文獻根據之前,決不可輕率地貶低蔡倫和修改歷史。這是一個極為嚴肅的科學問題,必須慎重對待。"

2. 盜墓的趣事可以寫蠻多的,但珠玉在前,而且也偏題,所以就不多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