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3頁)

嬴政怎麽會不生氣呢?這仙畫中的展現的場景結合女聲的講解,明顯就是在盜墓啊!雖然他不知西漢是哪個朝代——應該是秦往後的朝代——但別人的墓被挖,那自己的墓當然也有可能會被挖!而且,這後世之人對於挖墓就這麽不忌諱的嗎?居然就這麽堂而皇之的呈現出來!

他的憤怒,源自於古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在佛教還沒有興起、轉世投胎只說還不存在的時候,古人們認為死後也會在另一個世界裏過著永恒不滅的生活。所以,帝王和達官貴人們大修陵墓,還在陵墓裏放許多的陪葬品,希望自己在死後世界依然能過著富貴榮華的生活。

戰國時期,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而嬴政更誇張,他在13歲登上秦王位時就已經開始修起了自己的陵寢——求長生和修陵寢這事兒不沖突,該求的求,該修的修。長生實現不了的話,那陵寢就是歸宿。這一修就修了39年,一直到他薨逝都沒有修完。相傳,鼎盛時期,有72萬囚徒一起在修,可見其規模之恢弘。

扯遠了。

總之,現在的始皇非常的憤怒。

李斯和蒙毅在旁邊眼觀鼻鼻觀心,等皇帝的盛怒過了之後才開口。

李斯有點猶豫:“陛下,仙畫所言,竹簡之後就是蔡倫所發明的紙。而剛又言,西漢似乎用的還不是紙.....那......”

他硬著頭皮,在始皇越來越犀利的眼神下,吞吞吐吐,最終還是住嘴了,脖頸處傳來陣陣涼意,竟出了一身大汗。

嬴政自然聽懂了他的意思——大秦和西漢之間,似乎隔得不是很久啊!

他雖然幻想過自己的大秦可以千秋萬代,但知道這終歸是幻想,縱觀之前,朝代更叠似乎也不是什麽罕事。但,嬴政覺得,自己的秦朝,總不該比周朝還要短吧?

他統一了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天下歸秦!

怎麽可能會比周朝還要短?

蒙毅這時候才明白過來,倒抽了一口涼氣。

君臣三人臉色都有些難看。

是四五代?還是三四代?總不可能二世而亡吧?

難道是繼承人的問題?

大秦自秦國以來,都是長子繼承制,歷代的皇位過渡非常的平穩,沒有生過事端。這也讓秦國的發展更加的順利,有了深厚的底蘊。這才有了後來所謂秦朝的誕生是奮六世之余烈的說法。

但到了嬴政這裏,他不僅沒有立後,更是遲遲未立太子。

嬴政想起了扶蘇,眯起了眼睛。扶蘇與儒生多有親近,性格也相對溫和……

看來,他還是要好好的考察一番……

而且,他要給自己正在建的陵寢裏鋪上一層厚厚的水銀!再架上無數的機關陷阱!

寡人要讓那些盜墓者們有去無回!

……

漢朝。

從漢武帝劉徹到下面的大臣,對仙畫中的場景無不是咬牙切齒,橫眉冷對。

盜人墳墓是最被人痛恨也最讓人不恥的罪行之一。所以,“挖人祖墳”這句話才會成為惡毒的詛咒一直沿襲到了現代。盜挖墳墓者,往往被人視為大逆不道,如果被發現那將會被處以酷刑。

“為何這路小柒提到墓葬之事時語氣如此的輕松?”衛青很是疑惑,“難道他們不修陵墓,不怕自己的陵墓也會遭此下場嗎?”

他哪想得到,現如今之人,陵墓比房子還貴,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把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一了百了呢。

漢武帝意味不明的哂笑一聲,“不僅如此,她提到皇帝的時候同樣語調很輕松。”

甚至還帶著調侃意味。

此女是仙人?

不不。

是後世的皇室抑或是貴族?

不管怎麽樣,漢武帝想起了自己正在槐裏修建的陵寢,默默的決定把它修得更加隱秘一點。

略過讓人心塞的盜墓細節,在場的大臣們同樣注意這段話裏提出的其他信息。

主父偃道:“仙畫中提到東漢有紙,那現在是否就是她口中所言西漢?”

桑弘羊補上:“還有唐代,應該是後世朝代。”

主父偃:“《漢書》為何?似乎是史籍。”

張湯:“我朝並未有孝成趙皇後,當為後世之人,且在公元105年之前。”

他們的情緒比大秦的君臣要更淡定。不管西漢東漢,最起碼,漢家天下是傳承下去了。

太常令奮筆疾書。他對這種新的紀年法非常感興趣,打算把有用的信息都記錄下來,到時候再整理,看看能不能從中發現什麽線索從而推斷出現在的時間點。

唐朝。

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很多類型的紙,李世民前不久就收到了由宣城涇縣進貢而來的紙張,號曰宣紙。這種紙很適合書畫用,他極喜愛。

除去對盜墓的憤怒和其他朝代的人取得空前一致之外,唐朝的君臣們在觀看仙畫的時候相對比較平靜。李世民還玩笑了一句:“沒想到最先聽到的熟悉名字是顏師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