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技校

有了廠就得有設備。

目前一分廠的設備使用下來還是不錯的,雖然比不上國際最先進的流水線,可在國內來說也算得上一流。

在建廠的同時,設備也必須提前采購到位,而且這一次采購的設備可比上次要多許多。

燕京、滬海、山城這三個城市的每家工廠起碼擁有三條飲料流水線,這三條流水線不僅要滿足目前新品的生產產量,還有滿足普通飲料的生產。

雖然新品在市場銷售狀況良好,可傳統玻璃瓶飲料市場也絕對不能放棄,用兩條腿走路才是正道。

不過有了廠,有了設備還需要有人。

普通的工人不難找,難的是有文化的工人。

目前宋援朝急迫感覺到人才的缺乏,司特公司上上下下真正能獨當一面的人實際沒幾個,除了自己原來在一分廠的班底外,也就是應安妮、露絲和顧傑他們三個了,至於更多的人暫時沒有。

這也是宋援朝如今勉為其難矮子裏拔長個做出之前任命的原因,其實在宋援朝看來許多人的任命是很勉強的,不僅包括普通部門經理,還包括總監級別的高管。

雖然這些人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也有一定的能力,在企業規模小的情況下工作沒問題,可要在一家大型合資企業任職管理就有著許多方面的不足。

擁有足夠的高學歷人才,這才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礎,可現在這個時代要想做到這點基本不可能。

就拿大學生來說吧,宋援朝自己就是大學生,所以他非常清楚以外資公司的名義去招聘大學生是絕對不會有人來的。

現在可不是九十年代中後期,如今的大學生全都是寶貝疙瘩,而且大學生畢業都是包分配的,大學生一畢業就有著正式幹部的身份,好的單位好的工作一大把,去了就是當領導的,誰會跑來一個沒有編制又沒鐵飯碗的外資企業工作呢?

退而求次,宋援朝只能把目光瞄準了初高中生,相比大學生高中生就沒那麽寶貝了,高中畢業的學生真正能分配的不多,而且還要靠關系,有關系才能進好單位,如果沒關系也就是普通的單位。

而且高中生進單位只是工人編制,拿的是最基礎的工資,和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相比差距太大了,合資企業雖然沒有編制,但問題在於合資企業收入多啊,在這方面還是有些誘惑力的。

至於初中生就更不用說了,反而是中專和技校畢業生更為吃香,尤其是中專生,在以前中專生可比大專生更牛的存在,考大學不如考中專,這是許多老人固有的觀點。

人才的缺乏是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宋援朝不可能不認識到這點。但在眼下招納人才是非常困難的,宋援朝只能另辟捷徑想其他辦法。

在正式對外招聘的同時,宋援朝打算和教育部門進行合作,合作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出一筆錢委托現有的技校開設定點的技校學歷的班級,這種做法其實並不算開創性,在許多年輕企業就有這樣的操作,而現在同樣也存在。

一些大型或者超大型的國企擁有自己的技校,作為基層工人人才培養的基地,而且這樣的效果非常不錯,能夠源源不斷培養出基礎人才以供企業需求。

宋援朝的想法和打算也是如此,委托教育部門的技校開設專門的培訓,從而為自己企業培養人才。

技校生一入校就是在編的工人,企業會給予每個學生每月發放生活補貼。

補貼雖然不多,也就十幾元的樣子,可對普通家庭來說卻是一筆額外收入。

技校培訓時間一般是兩年至三年,一般文化課和技術專業課為期一年或兩年,剩下來的時間作為實習工人入廠工作,等過了這一階段後考核通過就是正式職工了,直接享受正式職工的工資待遇。

其實就算是實習階段,企業對實習生也是按正式職工50%左右的標準發放工資和福利的,何況司特公司是一家合資企業,原本的工資福利就很高,相比之下實習生的實際收入到手甚至比起那些效益不好的普通企業還高些,這對於家境不太好,又考不上高中(中專、大學)的那些年輕人而言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雖然這樣做的耗時比較長,可卻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才培養方式,而且這些技校生進入企業後對企業的歸屬感遠高於普通招聘的人員,因為他們在進技校那天開始就已經屬於企業的人了。

這件事也是司特公司的重中之重,宋援朝把這個工作交給了顧傑去辦。

顧傑做事一向認真仔細,也有著豐富的地方機關溝通經營,是最合適的人選。

“這是我整理出來的技校開辦課程,你先看看,然後按照這個要求去和教育部門談。”宋援朝遞給顧傑一張紙,顧傑接過細看,上面分為三個專業類別,分別是食品專業、弱電鉗工專業和駕駛(汽車維修)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