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內外

笑了好一陣,笑聲才漸漸停息,李大琪繼續匯報工作。

他談到了供銷的采購一塊,雖然目前市場逐漸開放,但是采購一塊還是限制廠子發展的最大因素。

現在國家實施的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一切還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從這點來說,占據主導地位的依舊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這樣的改變要直到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初期才會徹底產生轉變,從而市場經濟逐步占據主導,計劃經濟慢慢退出。

但在現在,因為計劃經濟的緣故導致廠子采購配額的極大不足,由於廠子的飛快發展和市場的巨大空缺導致生產商品供不應求,使得對各種面料、輔料的需求比最初增長了許多,在這種情況下采購就成了難題。

目前廠子的采購除部分輔料是從香江發過來的外,其余的基本都是在滬海當地進行采購的,尤其是各種面料更是大頭。

廠子裏每天需要的各式面料數量極大,但配額中能滿足的僅僅只是其中部分而已,其他大部分面料都要通過計劃外的價格進行采購,這種計劃內和計劃外就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價格雙規制”。

別小看這個計劃內外,在采購成本上卻有著巨大的不同。按照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如果計劃內是一元的采購價,那麽在計劃外的價格通常會達到三元甚至四元的高價,其中的成本差足足上升了三到四倍甚至更多。

就算這樣,計劃外的貨源穩定性也無法百分之百確保,這還得看同紡織廠的關系好壞,甚至還需要一定的“公關”手段才能滿足。

由於李大琪在紡織廠有些關系,所以直到現在還能勉強維持采購和生產的需求,可這樣長久下去終究不是辦法,在目前市場急劇擴大的情況下,原料需求已經成了制約工廠發展的關鍵了。

李大琪的這個問題拋出後,大家一時間沉默了下來,顧傑絞盡腦汁想了想建議道:“羊城這邊也有不少紡織廠,要不我通過羊城的關系問問,看看有沒有可能采購到同樣的面料。”

“價格多少?能確保多少量的供應?”李大琪追問道。

顧傑苦笑道:“這個我現在可說不準,你得先把需求面料具體數據給我,最好有樣品,然後我找人去談,可不管怎麽說,貨源是肯定有的,但究竟能解決多少我現在可沒辦法回答你。”

“這……行吧,有總比沒有的好,我晚點就給廠裏打電話,讓他們先發樣品過來,如果可以的話再讓采購員親自來一趟。”李大琪如此說道。

這時候,在一旁記錄的林燕似乎欲言又止,最終卻又沒說話。

眾人一時間都向林燕看來,大家帶著微笑鼓勵林燕。

宋援朝留意到了林燕的表情,不過她不說宋援朝也沒問,隨後把目光轉到了秦正國那邊開口問道:“正國,香江那邊的出口貿易我上次讓你打聽的你打聽了怎麽樣?”

“已經有眉目了,我前些天聯系了幾家貿易行,他們手上有不少出口訂單,產品需求什麽我已經讓人傳真給大琪了,大琪你那邊樣品大概什麽時候可以出來?”

李大琪想了想道:“來羊城前我已經安排下去了,因為樣品制作需要重排樣板再加上面料的需求和目前我們使用的有些差別,所以沒這麽快,算算時間還需要幾天吧。”

聽他們這麽說,宋援朝把話接了過去:“滬海的廠子除了國內的生意外我和大琪討論過出口的可行性,所以接下來出口環節也是一個重要方向。”

“目前以滬海工廠的體制和規模,自行出口不切實際,就連羊城每年春秋兩季的商品交易會大門都進不去,所以這件事還得正國那邊多想想辦法,正國在香江有著先天便利,香江是自由貿易港,進出口方便的很,除去香江本地的老貿易行外,正國你必須盡量尋找合適的海外客商,如果能直接從香江公司拿到訂單再交給內地的話,那麽從整個環節來看都在自己手中了。”

“明白了,這件事我回去就辦,先讓香江的貿易行吃點肉,等自己有了直接客商就能跳開他們了。”秦正國聰明的很,幾句話就徹底明白了宋援朝的意思。

接著,宋援朝把目光回轉到李大琪身上:“出口不僅是新的市場方向,更是未來的主要方向。此外,重要的還有兩點。第一點當然是出口創匯,如果我們廠子有穩定的出口創匯能力,對於廠子自身發展和政府方面的扶持政策是極為有利的。”

“至於第二,這件事也和原料采購也有極大關聯,如果能拿到出口訂單,那麽原料需求就不會像現在這麽困難了,畢竟出口創匯是國家的大事,國家在政策上是有傾斜的,有出口訂單在手,地方上自然會保證廠子的原料供應,這點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