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京襄(第3/3頁)

“貧民手裏僅有三五貫或一兩貫余錢,總不是至於使鑄鋒堂找上門去,一戶戶拆借吧?”蘇老常頭痛的問道。

為僑置南蔡縣建設所需,鑄鋒堂於襄陽、江夏等地拆借錢款,都是找當地的大商賈、大宗族所辦的質庫典鋪,其中王氏一族總計就拆借錢款二十余萬貫,因此拆借較為簡便。

倘若找中下層貧民拆借,每一筆拆借細微到三五貫甚至三五百錢,那要想籌到一百萬貫錢款,其中得發生多少筆拆借?

這得投入多少具備記賬能力的人手,才能完成?

“不需要那麽復雜,東川、西秦鑄制鐵錢,我們可以直接鑄制值十錢、百錢的計息鐵券?”徐懷說道,“相比東川、西秦鑄制鐵錢直接拿去征購錢糧、發放兵餉俸薪,最終導致民間物價飛漲,我們所鑄的鑄鐵券放出去到約定年限之後,是要計算錢息進行償付的——這也意味著我們鑄多少鐵券,最終還是要與制司的財賦、度支統籌起來核算,其本質還是從民間拆借,對民間物價的幹擾也會甚微……”

“使君此策卻是想我等所未想,未嘗不能一試!”史軫沉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