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京襄(第2/3頁)

徐懷舉薦程倫英出知襄陽府,另使潘成虎出任襄陽府兵馬都監,對規模高達一萬人眾的襄陽府軍進行整編換血。

除此之外,襄陽府也就是在減租減佃等方面需要一些作為,其他基本都保持原狀。

真正需要動大手術的,還是南陽府。

南陽府轄唐鄧二州十五縣,隸民戶七十余萬口,滯留饑民二十余萬,此外徐懷還計劃將荊州、南蔡過剩的十余萬饑民遷到南陽來安置,這將是一個持續數年去一步步落實、改善的艱巨重任。

同時制司設於南陽,南陽也將是楚山抵禦京西、河洛之敵最重要的支撐。

南陽知府由史軫兼領,清田之事由蘇老常直接負責,另外範雍出任南陽府兵馬都監——南陽府兵馬都監司基本上會在每個縣都設立都巡檢司,掌握所有清理充分的田地以及荒山、河谷,諸縣縣尉司的職權也都合並到都巡檢司的掌控之下,然後會在都巡檢司之下進一步廣設的巡檢司(糧棧),將鄉兵操練以及賦稅征繳等事,從地方宗紳手裏收過來。

也就是說,南陽府通判周運澤以及諸縣知縣等官員都要保留下來,後續也受中樞調任,徐懷暫時也只能通過都巡檢司,最大限度的掌握縣域權柄。

汝蔡申三州,將執行戰區制,分設汝州行營、蔡州行營及申州行營,分別以王憲、陳子簫、徐心庵出任行營統制——除了天雄軍左、前、右三鎮戰兵分別駐守三州外,各編一萬到一萬五千人馬規模的守兵;不過王憲、陳子簫、徐心庵三人主要負責戰區防務,三州其他事務則另行委任通判兼行營長史等官吏負責。

在洞荊聯軍接受招安之後,南蔡招討司隨即撤裁,唐盤率領後軍與選鋒軍作為戰略總預備隊,調回南陽府駐紮下來;南蔡水軍也進行相應的裁減,保留一廂人馬,劃入荊州兵馬都監司序列;多出來的人馬一部分返回信陽水軍,接受申州行營的統制,一部分歸入輜兵、屯兵序列。

而在制司,徐懷打破漕司、憲司、軍(帥)司、倉司舊有的框架,設立選吏司、度支司、清田司、刑獄司、軍情參議司、都水監、工造監、煤鐵監、學政司等部門,由史軫、蘇老常、韓圭、周景、郭君判、徐武坤、徐武良等人執掌。

鑄鋒堂則正式歸入制司衙門,與諸監司並列。

雖說截止到當下,制司錢糧勉強夠周轉,但鑄鋒堂於南蔡前後總計拆借一百五十萬貫悉數耗盡——這筆拆借除了每年需要支付十數萬貫錢息外,最終這個大窟窿,還是需要制司去填補。

此外,隨著赤扈騎兵主力再次南下,汝蔡申三州的軍資度支將再次大規模上升外,南陽要進行大規模的屯寨建設,近四十萬饑民需要逐步去安置,荊州逾四十萬饑民的安置工作只能說初步完成,後續大量的屯寨、垸堤、大堰建設,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投入錢糧。

屯墾想要見成效,甚至指望屯墾反哺軍資,至少需要三五年的經營,但在接下來三五年之內,京襄的度支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這還是在兵備不進一步擴張的情況下。

紹隆帝最後能爽利同意設立京襄制置司,無非也是看到這點。

對此,史軫、蘇老常等人的主張是鑄幣。

在東川、西秦制置司相繼成立之後,高峻陽、顧繼遷為籌措養軍錢糧,都相繼以制置司的名義鑄造鐵錢,甚至一枚鐵錢不再是僅僅充當一文銅錢使用,而是“值十”、“當百”,強行在東川、西秦路推廣,用於發放兵餉、俸薪,從民間征購物資。

京襄想要彌補巨大的缺口,最好的辦法就是效仿東川、西秦,以制司名義發行鑄幣。

“這說白了還是掠奪,好不容易平抑下去的糧價,隨即會再次爆漲起來,”徐懷站在靜園小湖旁,聽史軫提出鑄幣的建議,蹙著眉頭,說道,“說到底還飲鴆止渴!”

東川、西秦鑄鐵錢,徐懷早就聽說了,雖說兩路制置都藉此補充軍資不足,但大規模鑄造鐵錢,極速貶值的損失卻需要兩路民眾共同承擔。

“雖有很多後患,但此時不飲不行啊……”史軫說道。

“鑄鋒堂拆借之法可以繼續施行。”徐懷說道。

“鑄鋒堂對外拆借幾無可能,而在京襄諸州縣之內拆借,除了強行攤派,要不然進展也不會太樂觀,”蘇老常站在一旁,說道,“接下來在南陽、襄陽、荊州大規模進行清地,又要搞減租限佃,手裏掌握大量錢糧的宗紳士族,即便明面上不敢反抗,內心也是怨恨無比,哪裏肯再主動將錢糧拆借給制司度支?除了宗紳士族之外,我們總不可能向中下層民眾拆借錢糧吧?”

“我看未嘗不可,”徐懷很早就在琢磨這事,只是現在才有機會提出來,說道,“中下層貧民手裏是沒有多少余錢,但是積沙成塔,京襄三四百萬庶民要是將手裏的余錢都匯聚起來,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